在解放军攻克锦州的震撼下,驻长春的国民党军全部动摇,曾泽生率领60军起义,李鸿率新7军投降,重镇长春宣告解放。
锦州和长春解放后,东北野战军随即将兵锋指向廖耀湘兵团。东野总部判断:蒋介石可能命令廖耀湘继续前进,配合“东进兵团”收复锦州,如果廖耀湘前出到黑山、大虎山地区,对解放军歼灭该兵团最为有利,因为这里是一条狭长的丘陵地带,非常有利于我军包围敌军。东野总部看中了这个理想的歼敌战场,准备将廖兵团诱进黑山、大虎山地区,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消灭蒋介石的头号王牌兵团。
蒋介石确实非常“配合”解放军。他在锦州陷落后再飞沈阳,严令廖耀湘兵团继续南进。东总向军委报告了歼灭廖耀湘的决心,毛泽东回电说:“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
10月21日,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指挥攻锦大军东进,迎击南下的廖耀湘兵团。东野主力6个步兵纵队,连同炮兵纵队共几十万大军,沿北宁路向东北方向迅速前进,准备合围廖耀湘兵团。
现代中国战史上有名的辽西会战,就以这样疾风迅雷之势展开了。对这场辽西会战,林彪的作战方针是:“拦住先头,拖住后尾,夹击中间”。
一昼两夜行军250里
拦住先头的是东野10纵。10月23-25日,东野虎将梁兴初指挥10纵部队,在黑山顽强抗击廖耀湘的进攻。国民党军的71军、新1军和新6军,都在黑山防线面前损兵折将,整整3天几乎寸步未进。黑山阻击战使10纵威名大振,该阻击战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拖住后尾的是东野5纵和6纵。他们担负着切断廖耀湘兵团退路的任务,其意义与黑山阻击战同等重要。10月20日,东野在给军委的电报中说:“此次大战,全局关键在于能否截断新立屯、彰武之敌的退路。”
东野5纵是后来赫赫威名的解放军第42集团军前身,然而当时还是一支刚刚成立的部队,而6纵则是东野的绝对主力。6纵16师前身是叶挺独立团,后来是井冈山红军的主力28团,到抗战时发展为新四军3师7旅,到东北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6纵16师。在东北民主联军首批成立的5个纵队中,北满的1、2、6纵因兵力充足和装备较好,被国民党军视为民主联军的头等主力,称其为“林彪三只虎”。在“三下江南”和夏、秋、冬攻势中,6纵打出了虎威,连新1军、新6军也对其畏惧三分。辽沈战役开始后,东总调“攻坚老虎”6纵17师到锦州方向,而将6纵主力放在通江口地区待机,以监视长春和沈阳之敌。当廖耀湘兵团从沈阳出动后,6纵奉命南下牵制廖耀湘,以保障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在锦州战役结束后,东总能够定下歼灭廖耀湘的决心,原因之一就是有6纵在廖兵团后方,必要时能切断廖耀湘的退路。这与孟良崮战役围歼张灵甫的情况相似,当时粟裕也使用了潜伏敌后的一支奇兵,而且番号恰恰也是第6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