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雷战”中神奇地雷:出自清华师生之手(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原来爆破使用的是黑炸药,由硝、硫、炭混制而成,威力小,爆炸效果不理想,曾试图用氯酸钾做替代品,但因不掌握研制技术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仍未成功。熊大缜和技术人员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研制出氯酸钾炸药、雷汞雷管、电动引发雷管和地雷。在同日寇作战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1938年9月,技术研究社几位技术员带领战士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电动控制的氯酸钾地雷,成功地炸翻了日寇的火车车头。

其后,叶企孙教授又动员一批清华的爱国师生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大量技术力量。他自己在已被日军占领的天津,组织未撤走的大学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然后再秘密运进冀中根据地。

美国一位到冀中抗日根据地考察过的外交官,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盛赞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地雷可与美国的火箭相媲美,美国掌握的技术在中国的晋察冀都已经有了。

叶企孙教授深知抗日根据地环境的艰苦卓绝,在筹资购买大量军需材料的同时,还四处筹款,支援根据地。像清华教职员公会建成成府小学后,剩有16000元基金,他拿到后,立即转交给了吕正操司令员。

叶企孙教授的积极活动,对根据地的倾力相助,也使担任供给部部长的熊大缜很受鼓舞,他不仅将技术研究社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而且克服重重困难,为八路军购买了大量通讯器材、医疗器械和药品,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叶企孙和熊大缜师生俩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共同书写了“地雷战”后面的动人故事。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