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成千上万同胞的命运。
男爵说:“这真是个巨大的荣耀,这一建议是您对我能力的肯定。但我建议,德国科学家只负责分离同位素这类不甚困难的任务,而原子弹本身的研制则由苏联科学家担任,他们有能力为自己的祖国担当起这一伟大事业。”根据阿登纳的建议,贝利亚将原子弹研制任务进行了分配。
古斯塔夫?赫兹曾在1925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1945年德国战败时,作为德国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赫兹同意去苏联工作,在那里当上了研究所所长,并住进了黑海边自己亲手设计的房子。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德国物理学家,苏联官方迁出了几十个高官家庭,把两座由庄园改成的“锡诺普”和“阿古泽拉”疗养院腾了出来。研究工作步入正轨后,两地分别被命名为“A”设施和“G”设施。在这两座保密建筑内,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德国科学家,总共约有300人。
苏联对德国专家很优待
苏联政府对搞原子弹的德国专家很是优待,让他们住进舒适的小城,只是那里围有铁丝网。据说,德国科学家的工资也非常高,一般的苏联工程师与之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苏联官方对德国科学家也是有求必应,为了一台仪器可以派飞机飞往苏联任何一座城市。
这一切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回忆录中纷纷写道,苏联的劳动体制是全世界最高效的,德国和它简直相去甚远,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许多人当时纷纷要求加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但是在闲暇时间,德国科学家们也感到一些不适,因为每当他们跨出保密设施时,总会有护卫如影随形。为了丰富文化生活,使科学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官方组织了很多体育活动,并经常举办苏德联欢会,德国人不仅高唱“卡秋莎”,还教苏联女士们跳舞。这些交往密切了他们与当地人的关系。为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德国科学家被允许携带女眷来苏联,不管她是妻子还是情人。
苏联政府曾经承诺,在1955年就送德国科学家回国。在即将归国前,科学家尼古拉斯?里尔的妻子被纷至沓来的荣誉、奖章和奖金惊呆了,他们全家还获得了终生在苏联免费学习、医疗和旅行的待遇。里尔对贝利亚的副手扎韦尼亚金将军说:“我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令人惊讶的是,我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到1955年年底,所有德国专家都回国了。
德国专家对苏联原子弹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没有他们的帮助苏联能不能造出原子弹,这恐怕很难争论出个结果。但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值得记住,那就是在危机步步逼近的紧要关头,一个国家设法调动所有资源,倾
尽全力迅速实现了一项战略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