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台湾“八?八”风灾期间,美国军方派到台湾帮助救灾的军用直升机每天每架收取高达1100多万新台币的油料费。消息传出,令人咋舌。殊不知,100多年前,利用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之机,美国政客科士达从清政府身上大捞了一笔,惨痛的教训在中国历史上记下了浓重一笔。
缺人才,清政府聘外国顾问
科士达曾历任美国驻外公使,并在1892年被美国总统哈里森任命为国务卿。后因哈里森竞选连任失败,科士达失去公职,赋闲在家。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与日本议和,曾两次派团到日本,却遭日方轻蔑与拒绝。清政府官员与日方接触时,日方人员动辄引用西方国家的条例或国际公约,对清政府官员进行刁难、恐吓,使谈判难以进行。清政府官员被迫打道回国。
为使议和谈判进行下去,清政府决定第三次派团前往日本,由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率领。张荫桓为防日本又用西例、国际法约恐吓,决定聘请一懂国际法的专家做顾问。他找到了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据说,田贝与科士达关系极好,当即向张荫桓推荐了赋闲在家的科士达。正巧,1885年,张荫桓出使美国办理华工被害案时,与科士达有过接触,于是,张马上奏请聘任科士达。
1894年11月,清政府总理衙门致电科士达,请他出任清政府赴日议和使团的“法律与外交顾问”。科士达接到电报后,十分高兴,感到发财的机会到了,决定应聘。
科士达先向美国国务院声称,他以个人名义应聘,不代表美国政府。然后,他找日本驻美公使,并一再向其表示,他虽受清政府聘请,只会对清政府的境地予以相当的忠告,不会给日本造成任何损害,并会使日本获订满意的条约。经过几天的游说,美国和日本政府终于同意科士达应聘清政府和谈使节顾问一职。
科士达未起任何作用
有科士达陪同的张荫桓、邵友濂议和团依然遭到刁难,日方要求恭亲王奕訢或李鸿章亲去。1895年3月,科士达随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到达马关。
在谈判中,李鸿章看了日方提出的和约草案后,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有料到,日本胃口如此之大,条件如此之苛刻。李急找科士达商量对策,这位 “洋顾问”也束手无策。
由于日方条件太苛刻,李鸿章担心签约的副作用太大,心里甚为矛盾。科士达则极力鼓动李鸿章不要考虑太多,尽快签约。他还说,不签以后的麻烦就会更多更大。
可以说,在谈判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的科士达,既未援引西例、国际条约斥责日本的蛮横行径,也未帮中国少割一寸土地,少赔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