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不仅坟墓形制不同于一般人,就连坟墓的名称也有专门的规定。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曾指出:"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那么秦始皇的坟墓究竟有没有专门的名称呢?
临潼县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赵康民先生曾于秦始皇陵园发现一件刻有"骊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的铜缶,于是他结合《水经注》的有关记载,首次提出了"秦始皇陵园称骊山园,坟墓称骊山"的学术观点。(赵康民《秦始皇陵原名"丽山"》,(《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这是有关秦始皇陵及陵园名称问题较早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
后来有的同时对《水经注》有关“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的记载提出质疑。认为秦代国君墓也有称陵的,而汉代天子墓有称陵的,也有称山的。如高祖长陵既称长陵,称长陵山,所以他认为《水经注》的结论也未必正确,又提出了秦始皇坟墓有可能称始皇陵的学术观点,这是有关秦皇陵的又一种学术见解。
笔者在《秦陵之谜新探》一书中详细考察了秦公陵墓名称演变的历史,认为秦始皇陵当年并没有具体的名称。陵墓名称与冢墓的出现密切相关,冢墓出现以前似乎不存在名称问题,那时即使国君墓也没有明显的特殊标志。因而国君墓也就没什么特别名称,如秦国早期国君墓一般通用某公葬某地的惯例。随着国君冢墓的出现自然带来了陵墓名称问题。秦国国君最早兴起冢墓的是秦献公。从此之后的几代国君都奉行冢墓。献公与孝公的冢墓只是在冢字前边加上王公名,如献公冢、孝公冢是也,秦惠文王时又改称为陵。他的坟墓不称冢?quot;公陵"。昭襄王时放弃工了新兴的称冢或称陵的制度,又重新回到了献公以前的"某公葬某地"的惯例,如"昭襄王葬芷阳"就是这一早期惯例的再现。秦始皇陵究竟是延用了早期惯例呢?还是仿照献公称冢或仿照惠文王称陵呢?这里不妨看一下《史记》是怎样记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曰:"葬始皇骊山"。很显显然这里的"骊山"似指地名,葬骊山实际上就是葬某地的意思。它与二世皇帝“葬宜春苑”的意义完全相同。所以,笔者认为秦始皇与昭襄王、庄襄王、一样都延用了早期葬某地的惯例。这与秦始皇生前害怕人们谈论其死事的思想也是吻合的。至于始皇陵之称则是后人仿照当时的习俗附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