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04年1月17日,千龙社区海军论坛一名为“yljd”的网友发贴纪念西沙之战30周年。该贴不仅引起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而且还引出了 战友 相逢的感人一幕。为便于阅读,本站对该贴作了一些整理加工和删节并加以小标题。
需要说明的是该贴中有部分内容涉及本站,对此站长申明一下:本站大多文章和图片来自网上,原创几乎没有。
主要人物:
yljd:参战 老兵 ,贴主
274:参战老兵,原274艇 老兵 ,现旅居海外(以游客身份登录,且称274)
电动太阳:论坛版主
yljd:纪念西沙之战30周年,想念和我一起亲身参加了1.19海战和1.20登陆的 战友 :东东、新生、铁军、来泉、庆海、凤阁、老胖子等。
yljd的当年轶事
险些误击:
1.20登陆刚完,我们发现两架小型机向我编队飞来,我们当时并未得到空军配合作战的通报,我一直拿着望远镜凭经验向副大队长报告该机飞行高度和距离,大约3、4分钟后仍未确定有我机飞向西沙海域。编队即刻拉响战斗警报,同时用扩音器下达命令:“敌机临空,准备战斗”,“敌机进入我射程内,各炮位自行射击”。眼看飞机在抵近并降低高度,突然听到了是我机的消息,副大队长大声喊道:“我机临空,炮口回零、炮口回零”,半分钟左右后,两架歼五超低空掠过我艇,向我们致意。
彻夜未眠
1.20当晚,全艇人员前甲板两次紧急集合。一次是传达周总理和叶剑英国防部长的有关指示和命令。第二次是通报南越阮文绍、阮高其集团已派400架飞机,均已挂弹,扬言炸平西沙岛。当晚我们彻夜未眠,一是对空观察,看到了好几颗卫星;二是大家放松地聊天,话题:家乡、父母、女友;三是在想如果艇被炸沉,如何自救并保持战斗力。好在南越没敢再动。
武松打狗
战后,诗人张永枚(军旅诗人、词作家)、作家浩亮(钱浩梁,“红灯记”中李玉和的扮演者)和海政话剧团的编剧(60年代初期风靡文艺舞台的著名话剧“赤道战鼓”的作者,姓名忘了)来到我们愉林基地,我现在仍保存着张永枚亲笔题写的明信片,背书着他那50年代脍炙人口 军歌 歌词:“骑马挎枪走天下,祖国到处都是家”。张永枚很快写出了长篇叙事诗“西沙之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当我们问海政编剧是否打算再写一部戏时,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武松打虎的故事之所以流传百世,是因为武松打的是虎,咱们这次打的是狗,写武松打狗没什么意义”。大家在笑声中体味到中国军人的自豪感。从海战局部来看,我们确实是以弱胜强,但我们身后是强大的祖国。
春节救艇
今天是春节,我衷心恭祝到此流览、情系海军、记着西沙的网友猴年吉祥、身体健康、事业有成。30年前的春节(1974年1月23日)我是在海上度过的,更确切地讲是在海水中度过的。那天晚上,我所在的炮艇奉命驶向永兴岛(1968年12月―1970年1月我曾在该岛),靠码头补给并送我们几个人上岛执行任务。当晚天色漆黑,虽风浪不大,但正赶上退潮,海涌强烈。因当时靠岸的航道很窄,我艇初航,不慎被搁浅在离简易码头四、五十米远的礁盘上,随着退潮有艇身倾斜龙骨变形的危险。因周围别无他艇,附近渔船试拖无效后,艇长激动地先向我们宣布他对此承担“罪”责:“上军事法庭、判刑、枪毖是我一个人的事,但,同志们!这里是战场,现在是战时,炮艇是我们的战斗力,一定要保住!”而后要求水性好的同志下水固定支撑木桩。西沙的一月份气温不低,但昼夜温差大,湿漉的全身在习习海风里,寒意沁骨。我们几十个同志喝了口白酒,分两三批轮流下水,用岛上和现场渔民支援的木头支撑艇体。我清晰地记得,退潮很快,情况异常紧急,我们甚至用上了渔民送来的桅杆和摇橹,潜水作业渔民更是帮了大忙,真令人感动。军民齐心协力,终于保住了炮艇,几小时后,完全退干了的百米礁盘上,我艇像上了船排和进了船坞一样静静地立在那。
当年海战389舰遭重创
电动太阳:现存参战舰艇的图片稀少,这张是389舰被越舰重创后抢滩的照片(翻拍自青岛海军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