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1:当时抢滩的389舰舰尾已在水下,舰首翘起,部分舰体由于燃烧油漆脱落呈黄色。舷号389的3字完全脱落,这点从照片依稀可辩。1月20日天刚亮,当时随我艇登陆的陆军营长曾大声的对从底舱爬上甲板战士说:“同志们,你们看,那就是被我们击沉的敌舰。”我用望远镜观察辩别出“89”后,赶紧制止了他。
电动太阳:当时这张照片的注解是:“389号扫雷舰与敌舰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图为受伤后抢滩的389号扫雷舰。”从这张图上看,389舰的舰尾的确是部分没入水下。这位海军前辈观察的时间恰好应该是涨潮,估计感觉会沉没得更深些。
我注意了下,图上389舰的37mm主炮炮口高昂,显然不是海战时的状态。这大概也代表了官兵的斗志和崇高的祖国荣誉感。
火炮与弹药
网友2:敌舰航速慢,火炮的发射率低,海战中我们的猎潜艇应该十分有优势。
电动太阳:这样说是很片面的---越舰上装备的MK34型76炮和博福斯40炮都是自动火炮,射速较高。而且越舰普遍配有舰炮火控系统,火力准确度优于人力操瞄的国舰。
网友1:海战中我军开始使用穿甲弹,效果不好(口径太小),后机智的改用爆破弹,杀伤敌舰面人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当时是相持突发事件,可以靠的好近发挥了我们的长处,但真正的海战,还必须提高我们的装备。
yljd:此战我们虽有所准备,但正像你所说的仍属“相持突发事件”。关于你提到的“海战中我军开始使用穿甲弹,效果不好(口径太小),后机智的改用爆破弹,杀伤敌舰面人员”一事,实际情况是:当时271、274艇85炮主要配备的是爆破弹,而389、396舰的双管37并未刻意先用穿甲弹,也是爆破弹,其间还打出了少量??光弹,主要是战斗来的太突然。
而越舰始终主要使用的大多是穿甲弹,打在274艇舰桥上划过的穿甲弹将正在下达命令的政委头部半边击中,政委当场牺牲,鲜血喷了站在2米外的信号兵一脸。他事后跟我说:“幸亏是穿甲弹,要不就见不着了”。真正大量使用穿甲弹的我舰,是双方炮战基本结束后赶来的281、282舰,火力强大的双管57穿甲直击10号舰水线下,最后导致其下沉。据说我们的猎潜舰装上了深弹,10号舰再不沉深弹就砸过去了,这也许就是当时南越和外电报道说我海军使用冥河式导弹初由。
网友1:补充一下,因为当时是相持,所以开战时,双方的首发命中率极高。
yljd:没错!274首发击中敌舰主炮台,敌舰首发击中我舰桥指挥塔。
网友1:yljd对我的补充的肯定,证明与我当时了解的是相吻合的。西沙之战证明当时我们的领导人的指挥谋略和为国家利益而战的能力及决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可商榷的文章与错误的图片
yljd:转贴的文章(指《中越西沙之战》)是个人认为较全面真实的一篇,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有的我已加注(其中,yljd指出389舰的肖德万是政委而非舰长;1月20日登陆时,yljd当时正在护卫艇42大队的指挥艇上,亲自接收并转发了攻击信号),有的不宜展开。另举一例,文中提到:“1月17日上午,南越军队在西沙永乐群岛的金银岛登陆,下午又派兵强占了甘泉岛”一事,给人的感觉是越军刚刚占我甘泉岛,实际情况是1956年南越驻军,1958年增兵,而后名为撤军,实际换便装驻守。海战之前的岛屿冲突发生在原无人常住的岛滩。
电动太阳:这个“389”是前苏联的T43型扫雷舰改装的雷达哨舰,不是我们当时的389舰――是越南人搞错了或者是拿人家的照片充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