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调三十八军和十五军来共同守住这块阵地,以策万全,而范弗里特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不禁大吃一惊,为了守住这一块地方,共军竟集中了两个主力军,出于对志愿军的了解,范弗里特不禁惊呼,这真是一块铁三角啊,此言一出,美军便把这一地区称为铁三角地区,这个名称多少代表了美军对志愿军的战斗力的认识,他们也知道这两只部队打起仗来是怎样的顽强和可怕。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接受了防守五圣山的命令后,来到了五圣山山顶,看过地形后,他吃惊于他眼前地形的险要,以他这样一位善攻的将军看来这里都是易守难攻之地,他的目光沿着西方山西坡,警觉地注意到了一条八公里宽的谷底,一边是十五军的防区,一边是三十八军的防区,这条谷底有汉城至海港重镇元山的公路,铁路横贯,沟连朝鲜南北。
这是战场上的薄弱地方,也是十五军和三十八军的接合部,这里一旦出现了差错,身后200公里将无险可守,为了防守住这个战略要地,秦基伟派上了军主力部队,四十四师,而对面的三十八军同样不敢待慢,也派上了自己的主力部队,第113师,形成了以两支主力部队共同扼守一条谷底的形势,光凭这两个师足可以让任何对手望而却步,这两个师决不是善碴,范弗里特也看到了战场上的这种形势,他没有选择那条谷地下手,而是把攻击目标挪到了上甘岭来下手,并在那里碰了个头破血流。
后来美军在研究战史的时候又重新提到了这场战斗,他们通过沙盘演习和电脑摸拟认为,范弗里特选择上甘岭下手是聪明人犯的糊涂,如果把战场移到那条谷地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在模拟中得知,凭中共有限的重武器和兵力,根本挡不住强大的美军的冲击,如果真的在这里打开缺口,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军事学术争议,但国内的一些人也持有这样的看法,对于两个主力师防守的地域能否真的挡住美军的进攻持怀疑态度。
历史不能假设,毕竟上甘岭战役按照范氏的谋略展开了,并且成了定局,不过再讨论这些话题同样让人兴味不减,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美军把攻击的目标定在那条谷地的话,其结果到底会怎样,志愿军能不能挡住美军的强大冲击,这样的问题困绕了我好久,我总想找到答案。
后来我接触了更多的朝鲜战争史料,对于那场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于是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那个问题的关键,范弗里特不把攻击的地点选在那条谷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同志愿军打过仗,对于对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其认识和了解的程度要超过沙盘演习和电脑摸拟。而一些人用电脑摸拟和沙盘演习所得出来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结论,他们这样讲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和志愿军打过仗,他们根本不了解志愿军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我在《远东朝鲜战争》这本书中就找到了答案,而书中有许多让人振奋,让人感动的地方,使我明白了志愿军是一些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