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宣传品,是战地宣传的另一重要方法。宣传品的种类很多,如《告东北国民党军书》、《告长春市民书》、《告滇军六十军官兵书》、《告困守蒋军官兵书》、《包围长春漫谈》以及《欢迎蒋军部队举行爱国起义的传单》等等。除了通过回城战俘和来解放军讨吃的国民党军士兵带回去散发外,干部战士们还想出了打宣传弹、射宣传箭、放宣传风筝等各种方法,把宣传品送到国民党守军阵地。大家风趣地把这叫做“寄给国民党军官兵的‘航空邮件’”。此外,战士们还开辟了一条“水上邮路”,把宣传品用油纸包好,固定在木板等漂浮器材上,通过流经长春市内的伊通河,将宣传品“送”到国民党军手中。
中秋节前后,围城部队又特地组织了一次政治攻势突击周活动。他们赶制了大量月饼给被围守军送去。月饼中,有的针对第六十军的情况,在夹带的宣传单上写上“中秋佳节月儿圆,抛下双亲在云南,投降起义归故里,弃暗投明好儿男”,有的则根据共同的“思乡思亲”之情,在传单上写上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让大家“品尝”;中秋之夜,“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围城部队又轮流给守城官兵表演了许多节目,有用梆笛和排箫吹奏云南民歌《绣荷包》的,有用苍凉凄惋的声调唱陕北民歌《走西口》的,等等。真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哪!这一句句,一声声,一幕幕,怎能不在那些饥无食,喝无饮,亲人天各一方,自己朝不保夕的孤城危城中等待死神判决的官兵中,掀起巨大而悲怆无比的情感波澜!第二天一早,第六十军一八二师五四五团有37名官兵,新七军第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七连有26名士兵,就跑过来投诚了。其中,有位把全班都带过来的班长唐国华说:“昨晚,你们的歌把我们的心都唱碎了!”
五、对国民党军上层进行策反,是围城解放军心战的一个重点。
策反国民党军上层的主要方法是由解放军领导干部给他们写信和派地下工作人员与他们秘密联系。自从5月下旬解放军占领市郊大房身机场后,长春守军的信件也同粮食等一样得靠空投。这样,就常有一些邮袋飘落到解放军阵地上。这些邮袋中,有不少是国民党军官兵的家属给他们寄的信件。围城部队选择了其中一些中高级军官的信件,加上一些简短附言或附信,再将邮袋交给隔壕对峙的守军取回。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参谋长潘朔端、前方办事处处长刘浩、副处长杨滨(即杨重)等,都借此机会给六十军的各师、团长写了信,晓明利害,指明前途。外地党组织也通过做他们夫人的工作,让夫人们用给被围的“夫君”们写信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与此同时,围城部队选择了一些表现好而与守军上层将领关系又比较密切的被俘军官,派遣他们回长春直接策反。节日期间,则由围城部队直接给他们写慰问信。通过这样多渠道多方位的争取教育后,被围蒋军的高级军官们的守城信心也早已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