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43-I甲从1041年10月开始生产,立即配属59、64战队参加侵华战争。随后又改进生产了使用1*7.7mmMG+1*12.7mmMG的Ki-43-I乙和使用2*12.7mmMG的Ki-43-I丙型,到1943年2月,共计生产Ki-43-I各型716架,其中主要是丙型。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仅有40架《隼》装备部队,由59、64战队从马来西亚半岛基地起飞,掩护Ki-21轰炸机轰炸香港和缅甸的盟军目标,和“飞虎队”的P-40和英国皇家空军67战斗机联队的Brester 布法罗战斗机进行空战。
模仿日本海军向日本公众展示最新装备的做法,1942年4月日本陆军在东京向日本公众展示Ki-43。
Ki-43-I丙的翼载较“0”式稍大,所以机动性和爬升率都略逊于“0”式。在更新式的Ki-43取代Ki-43-I后,所有Ki-43-I都移交给高级飞行学校作为教练机,少部分移交给和日本结盟的泰国空军,在泰国空军服役到1949年。
Ki-43-II
1942年2月,5架Ki-43-I在生产线上换装了1150hp的Nakajima Ha-115发动机,驱动一副3叶恒速金属螺旋桨,翼展减少2英尺,中低空最大平飞速度显著提高;直瞄式瞄准镜改为反射式瞄准镜;机翼结构进行加强,在双翼下各增加了一个250KG的炸弹悬挂点;在重要部位少量安装了装甲板,这就是Ki-43-II甲。在调整滑油散热器的安装位置后形成Ki-43-II乙,成为Ki-43系列中生产量最大的型号。此外,还有Ki-43-II改和Ki-43-II丙两种型号。
为了给日军生产更多的战斗机,陆军第一空技厂和笠川公司也开始从1942年10月和1943年5月开始生产Ki-43系列。第一空技厂共生产49架Ki-43-II;笠川公司生产Ki-43-II/Ki-43-III共2629架;中岛的Ota工厂生产2500架Ki-43-II’s。
1943年9月,美军在新几内亚的莱城的原日军机场上发现了几架因事故、战伤而废弃的Ki-43,立即进行了修复,并和美国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隼》对操纵的灵敏反应和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给美军试飞员深刻的印象,得出不能和《隼》在低空、低速的条件下缠斗,否则无异自杀的结论;也发现《隼》装甲薄弱,在空中被击中后容易解体的和平飞速度不及盟军飞机的弱点。最终认为《隼》不及P-38闪电、P-47雷电、喷火、甚至P-40的后期型号。
Ki-43-III
虽然Ki-43的设计理念在战争后期已经落后,但中岛飞机公司一直在改进《隼》,直到战争结束。1945年5月,装Nakajima Ha-115-II 1230hp发动机的Ki-43-III甲投产,参加东京和许多本土重要空防目标的防卫任务,最终被当成自杀飞机使用。
将ki-43-III甲换装2*20mm Ho-5型机关炮的ki-43-III乙在战争结束时尚未投产。
隼2战机水平格斗能力与隼1基本相当,但在速度,火力与机体结构强度方面较隼1都有一定提高,安装了一定的抗弹防火装置,是日本陆军二战时期装备数量最大的战斗机,隼2在战争期间发挥过较大作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生产,改进,战争后期由于高空性能不好,难以用于截击B29
隼式战斗机与0战一样必需在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手里才具有很大的威力,隼式战斗机速度不大,火力不强,加上结构脆弱,由新手驾驶在空战中则难以对抗美军的F4U/F6F/P51等新式战机,战争后期日本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无法发挥隼式战斗机的威力,所以与相同处境的0战一样也大量充当了自杀特攻飞机
战后,日军遗留在印度尼西亚的少量Ki-43曾经被印度尼西亚解放力量用于反对荷兰殖民主义的独立战争。法国也用在印度支那缴获的《隼》对越盟进行战斗。
主要型号
1型(Ki43-1): 原型机,武器为7.7mm机枪×2
1型甲(Ki43-1甲): 初期生产型,武器为7.7mm机枪×2
1型乙(Ki43-1乙): 武器换为12.7mm机枪×1 + 7.7MM机枪×1
1型丙(Ki43-1丙): 武器换为12.7mm机枪×2
2型(Ki43-2): 安装1020马力 1式(HA115)发动机,装自动封闭油箱,3叶定速螺旋桨的隼2原型机
2型甲(Ki43-2甲): 二型的生产型,武器为12.7mm机枪×2,可携带250kg炸弹×2
2型乙(Ki43-2乙): 装新式冷却器,机体有小幅变化
2型改(Ki43-2改): 发动机采用推力排气管,机体综合2型甲与2型乙的优点整合修改
3型甲(Ki43-3甲): 搭载1式(HA115-2)1230马力发动机的改良型
3型乙(Ki43-3乙): 安装2门20mm机炮的试制机
4型(Ki43-4): 搭载4式(HA45)1650马力发动机的改进型,首机战争结束时还未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