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nier道尼尔 Do335 Pfeil(Arrow)箭

制造公司
Dornier Werke GmbH
用 途
战斗机 单座 1945年 Do335A1
发动机
2*1800hp Daimler-Benz DB603E-1
最大速度
785KM/h
升 限
11400M
航 程
2050KM
重 量
空重:7266Kg 最大起飞重量:9600Kg
外形尺寸
翼展:13.80M 长:13.83M 高:5.00M
军 械
1*MK103 30mm机炮(备弹70发) 2*MG15mm机炮(各备弹200发)1500Kg炸弹
简 介
Do335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得最快的活塞式飞机。用两台大马力发动机驱动两具螺旋桨,一拉一推。但在战争末期仅来得及生产28架,未能发挥作用。
希特勒自上台后到二战末期,曾经把第三帝国的希望寄托在形形色色的“秘密武器”上,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一现即逝,徒给后人增加了“考古探秘”的兴趣,比如这支――没有射中目标的“箭”――Dornier Do 335
自从莱特兄弟实现人类飞行的梦想后,每一位飞机设计师无不在绞尽脑汁追求更高的速度,一个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增加发动机的数量来提供更强劲的动力,然而按常规将多个发动机横向排列安装的话,无疑也会扩大飞机的整体迎风面积,所增加的阻力不可小视。此外如果某一边发动机失效,还将对飞行的平衡造成不利影响。那么换一个角度考虑,要是按纵向前后配置发动机,沿机体中轴线传递动力,使飞机能以单发的气动外形利用上双发的动力,岂不是可以克服这类缺陷吗?
早在一战前后,德国的克劳德?道尼尔(Claude Dornier)就沿着这条思路设计了一系列的水上飞机,将两台发动机背靠背地组成前拉后推的驱动形式,1922 年的 Do 15 水上侦察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35 年进一步发展出了更出色的 Do 18。但高高突起的发动机舱显然不能满足高空飞机的减阻要求,因此道尼尔想到要把动力组件与机身融合成一体,才能真正达到高速的要求,1937 年 8 月他还特别为这一构想申请了编号为 728044 的专利。
二战爆发时,道尼尔正忙于研制新型轰炸机,其中一个项目 P.231 就是在机头以常规方式设置一台发动机驱动牵拉螺旋桨,在后机身以第二台发动机驱动机尾的推进螺旋桨,其技术关键就在于后部发动机与螺旋桨之间的传动方式。为了进行可行性验证,1940 年特别制作了一架 G?ppingen G? 9 试验机进行相关测试,其细长的机身相当于 1/2.5 的 Do 17,在重心位置安装一台 60 千瓦的赫斯 Hirth HM 60R 发动机,后机身内装有专门设计的加长传动轴,穿过尾部带动推进式螺旋桨。G? 9 的成功试飞证明了这种后置推进方式以及传动组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