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疾风――中岛四式陆军战斗机KI-84(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产量』

“疾风”的主要生产基地设在中岛飞机厂的“太田”制作所,从44年的5月开始,新建成的“宇都宫”制作所也开始组装“疾风”,……1945年5以后,中岛的“大田原”制作所等也加入到“疾风”的生产中去。不过,在3000多架“疾风”中间,除748架是由“宇都宫”制作所制造的以外,大多数是在“太田”制作所生产的。

关于“疾风”总产量的说法很多,据统计,日本军需部认为是3420架,如把伪满地区“满州飞机厂”生产的那部分也计算在内,则应达到3577架,而且其中的60%是在日本投降前夕赶制出来的。但据中岛飞机厂自己认为,总产量应该是3482架(其中应包括批量生产型3355架、2架原型机和125架“增加试制型”);至于陆军方面,它认为是3470架;甚至还有3413架之说的。总之,上下差异高达100余架之多。

因日本国内战略物资奇缺,到战争后期,中岛曾打算同时发展全木质结构型キ-106和全钢质结构型两种派生型号,但均因设计超重,使平飞速度和爬升速度产生恶化而作罢。

『作战』

1944年3月底,首批“疾风’交付使用,并很快凑足6个战队的规模。7月份,一支由试生产型组建的第22实验战队首次进驻中国内陆汉口机场,以对应美军P-51“野马式”战斗机在大陆战场的介入。日军利用其速度上的优势和坚固的机体结构,与援华作战的美军以及中美混合航空团的P―47、P-51对等一流战斗机频频交手,大有一决雌雄之势。当时,因“紫电改”等后继机种开发迟缓,使“疾风”实际上成为日本在东亚的第一流战斗机。

第一頁    上一頁    第6頁/共9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