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 Ki-10 九五式战斗机
历史
川崎Ki-10的诞生意味着日本双翼战斗机设计的顶峰,也标记着这一代战斗机的终结。然而,它出众的机动性以及无比敏捷的缠斗性能深深影响了日军的飞行员们,使他们在单翼战斗机服役多年之后,仍要求这些新飞机拥有和Ki-10相当的机动能力。
在三十年代早期,日本陆航主要装备中岛公司的九一式单翼机(Parasol Monoplane)以及川崎公司的九二式双翼机。这两个型号的速度均明显慢于英国皇家空军的霍克“暴怒”(Hawker Fury,并非二战后期的Hawker Sea Fury)以及美国陆军航空团的波音P-26A“玩具枪”。为了给日本军队提供性能等同或者优于国外对手的型号,川崎公司在1933年设计了Ki-5,一种外表光顺、采用悬臂式倒海鸥翼的单翼战斗机。1934年,日本陆航在测试中发现飞机的机动性令人失望,因此将Ki-5枪毙。1934年9月,在Ki-5项目终止后不久,航空本部(Koku Hombu)授权川崎公司设计一种高性能的双翼战斗机,同时中岛公司获得了设计一款单翼战斗机与之竞争的机会。
在工程师井町(Imachi)和东条(Tojo)的协助下,土居健郎(Takeo Doi)设计出了Ki-10,这是一款外表平顺的双翼战斗机,上下两副机翼的翼展不同,仅在较长的上翼面上安装了副翼。飞机的动力设备为12缸V型液冷的川崎Ha-9IIa发动机,功率850马力,驱动一副双叶定距螺旋桨。第一架Ki-10原型机在1935年3月完工,一个月后第二架出厂,规格和前者完全相同。初期的试飞揭示了这种新飞机和不成功的Ki-5相比,速度和机动性都有极大的提高。然而,中岛公司竞争对手是下单翼布局的Ki-11,速度比Ki-10还要快。由于担心在竞争中落败,川崎公司想尽办法改进Ki-10的设计,为此,第3架原型机取消了前两架的木质螺旋桨、改用三叶金属螺旋桨,并采用了埋头铆钉(flush-head rivet)。第4架原型机和先前3架基本相同,改进在于增加了上翼面的上反角,提升了飞机的稳定性。经过这些步骤的改进,Ki-10的速度在得到提升后仍无法追上Ki-11,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已经相当小,足以使Ki-10凭借机动性方面的优势赢得竞争,为川崎公司带来大量生产的合同。生产型的Ki-10-I继承了第三架原型机的设计,被日本陆航正式命名为九五式一型战斗机,在1935年12月到1937年10月之间建造了300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