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海军曾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称霸一时,取代巨舰大炮的海军航空兵一时风光无限,当光环聚焦于日海军的空中战鹰与航母巨舰时侯几乎让大家忘记了日本海军的另一支强大力量-潜艇部队。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将潜艇的使用置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所以尽管日本潜艇的数量不少但并不像德国潜艇战那样的精彩激烈。事实上日本的潜艇发展起步相当早,其发展过程与水面舰船相当类似,同样走的一条先买后仿再改进的发展道路,经过了诸多努力才有了后面的成就。
海军发展的需要
19世纪末,潜艇经过了从发明实验到潜在武器的发展过程,英法美等海军强国纷纷投入对这一新海军武器的研发之中。而在东半球,明治年间对海军的大力发展使日本的海军实力迅速崛起,经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已拥有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同时日本也对潜艇这一新舰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计划加以引进但过程并不顺利。1904年的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为了应对俄国的扩张并进行战争的准备,海军进行了新一轮的扩编同时打断了原本的潜艇引进计划,就这样日本潜艇的出现足足迟了2年之久。谁也没想到1904年5月15日日海军“初濑”号(Hatuse)和“八岛”(Yasima)2艘前无畏舰同时在中国旅顺港外触水雷沉没的意外事件却给日本的潜艇计划带来了转机,海军立刻恢复了潜艇计划。日本的订造的潜艇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Electric Boat造船厂开工建造,并分解为散件运回日本本土组装。1905年7月31日日本的第一艘潜艇在横须贺造船厂完工诞生,并命名为“第一潜水艇”(Daiiti Sensuitei),其另4艘同型潜艇分别于同年9月5日与10月1日完工下水。也许大家会对什么日本如此迅速的引进潜艇这种新舰种而感到奇怪,事实上日本的这5艘潜艇服役后并不是作为“潜艇”使用,而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水雷艇!1904年的双舰触雷事件让军方吃惊,所以就有了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实施布雷的想法,所以在潜艇服役后将其归于水雷艇类。这种戏剧性的另类使用直到1905年12月才得以结束,第一潜水艇(Daiiti Sensuitei)终于恢复了真实身份,理由是作为水雷艇使用效果不理想。
潜艇的引进与仿造之路
首先要惊叹于日本的仿造能力真是非常的强!1904年在美国建造第一潜水艇型(No.1 Class)的同时,日本已经在同年11月开始仿造该型潜艇了,从时间上看几乎是同步的。于是在1906年4月5日日本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潜艇“第六潜水艇”(Dairoku
Sensuitei)和“第七潜水艇”(Dainana Sensuitei)建成服役了,2艘潜艇同时编为第二艇队。从舰型结构上看,日本仿造的两艘潜艇就是第一潜水艇型(No.1 Class)的缩小版本,“第六潜水艇”的吨位只有“第一潜水艇”的一半,艇身也变的细长,同时对其传动机械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动力的输出功率使航速稍有提高,。所以“第六潜水艇”被称为实验性的成果更为合适,同时仿造的成功也为日后日本对潜艇的设计建造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惜的是1910年4月15日“第六潜水艇”在广岛湾进行下潜训练时因机械故障沉没,包括艇长佐久间大尉在内的14名艇员全部牺牲。而“第七潜水艇”则服役至1920年,并在当年12月1日除籍。
在日本成功建造第六潜水艇后,海军部又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大型潜艇的引进工作上。1907年山本权兵卫大将访问英国时,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决定购买2艘英国的新型潜艇也就是后来的C1型,两艘C1型潜艇在1907年8月30日在英国维克斯船厂开工建造并分别于1909年2月26日和3月9日竣工服役,并命名为“波-1”号(Ha-1)和“波-2”号(Ha-2)。C1型潜艇与第一潜水艇型相比,在吨位航速续航力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提高,但由于载弹量少的关系仍然只能被用于简单的沿岸巡逻而不是远距离的巡航。在C1型潜艇服役的3年后,日本又开始了对C1型潜艇的仿造,和第一次仿造时不同的是,这次由2个造船厂不同建造的,吴港造船厂是按照C1型潜艇为蓝本完全相同的仿造,而川崎造船厂是照C1型潜艇为蓝本改进仿造。1910年8月1日三艘仿造的C1型潜艇在海军吴港造船厂开工建造,经过一年多的建造,三艘潜艇分别于1911年的8月21日26日31日完工服役,分别命名“波-3”号(Ha-3)“波-4”号(Ha-4)和“波-5”号(Ha-5)并将其型号称为C2型潜艇。1910年3月2日一艘潜艇在川崎造船厂开始建造并于1912年9月30日完工服役,该艇被命名为“波-6”号(Ha-6),型号为川崎型。“波-6”号的建造成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首先建造“波-6”号的所有零部件全部是日本自己生产的,其次“波-6”号的建造吨位超过了原形舰,第三日本为“波-6”号安装了大功率的汽油机来提高水面航速,尽管实际使用中潜艇汽油机的故障较多而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但仍不失为一种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