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波-3”(Ha-3)号潜艇
1912年的日本海军已不满足于其小吨位的小型潜艇,为适应潜艇部队现代化的需要,日本海军又对大吨位远航潜艇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年海军部与法国施奈德兵工厂下属造船厂签定2艘450吨S级(S Class)潜艇的建造合同,与先前的潜艇相比,此型潜艇的水面排水量已经达到450吨,双柴双轴的动力使航速高达17节,水面续航力也达到2050海里/10节,武备方面6具鱼雷发射管并装载8条鱼雷和一门50毫米火炮,这型潜艇已真正成为海上的威慑性武器,1913年11月20日和1915年7月15两艘潜艇分别开始建造。1916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施奈德兵工厂下属造船厂的潜艇建造,日本被迫将一艘已下水但没有完工的潜艇运回本土,并在吴港造船厂进行未完成的剩余建造,而另一艘未下水的潜艇则继续留在法国的造船厂内。大战的爆发也使日本决定继续增加潜艇的数量,由于无法从欧洲订购潜艇所以日本在C2型潜艇的基础上加装2具甲板鱼雷管来继续改进建造为C3型潜艇,于两艘C3型潜艇在1916年1月8日吴港造船厂同时开始迅速建造,“波-7”号(Ha-7)于1916年的10月31日建成服役,“波-8”号(Ha-8)稍晚至1917年2月2日服役。这样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拥有第一潜水艇型(No.1 Class)6艘、C1型(C1 Class)2艘、C2型(C2 Class)3艘、C3型(C3
Class)2艘、川崎型(Kawasaki Class)1艘 总计14艘潜艇。
潜艇的新老交替
1918年3月,打了4年的欧洲战事终于接近尾声,从法国运回的一艘半成品S级潜艇也在吴港船厂建成1917年7月20日竣工服役,名为“波-10”号(Ha-10),而开战后一直搁置于法国船厂中的另一艘S级潜艇也在1918年3月28日再度开工建造,于1919年4月1日建成服役,命名“波-9”号(Ha-9)。经过了一战的潜艇技术的快速发展,建成后的“波-9”号已经将原型设计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其有限的吨位已经无法起到更大的作用了。所以在第二年,随着日本独立设计建造的吕-11号新型潜艇的下水服役,厉经磨难的“波-9”号就被划为三等潜艇来使用了,而其他的老久潜艇也被用于训练或改装为其他用途。可以说1920年是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真正踏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坚实一步!
后记
作为协约国之一的日本在1918年收到一份特殊的战利品--七艘德国海军的潜艇,分别是U125、U46、U55、UC90、UC99、UB125、UB143。日本将这7艘潜艇做在全国了次巡回展览后,曾短暂服役于海军作为海岸哨戒使用,之后有的被凿沉,有的被当作浮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