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76i原型车在进行测试(1943年3月)
1941年秋天至第2年初,苏联首次在莫斯科工厂尝试使用缴获的自行火炮改装自己的武器。A.科鲁巴夫的回忆录记载,1942年3月,他是一个T-60坦克排的指挥(第33集团军),来了6辆修复的StuG III(一种德军的突击炮,参见StuG III)。其中三辆装备的是原来的StuK炮,另外三辆安装的却是早期的T-34火炮(可能是76.2mm的L-11型坦克炮)。P.明科夫也在第33集团军,他描述了同样的车型安装的却是KV坦克的火炮。他回忆这些战斗车辆在1942年春天的时候在麦德伊地区被摧毁。
1943年1月/2月,大量新的SU-76(SU-12)由于很多机械问题需要修理,红军因此失去了大量重要的作战车辆。这种情况在1943年夏季攻势开始前急需改善。I.卡沙塔诺夫建议在SG-122上安装76.2mm的火炮(原来的SG-122是在缴获的德军Pz-III坦克底盘上安装122mm的M-30型榴弹炮)。对于苏联来说这是一个好建议,因为在刚结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缴获了300多辆德军坦克。卡沙塔诺夫的建议在1943年2月3日被接受,不过开发这种型号所允许的时间很紧迫,要求在1943年3月1日以前完成。卡沙塔诺夫和一些其他的工程师转移到位于斯瓦德罗伐斯克的第37号工厂,在那里他们将继续改装SG-122的工作。起先,他们设计在底板的基座上安装76.2mm的ZiS-3Sh型炮。设计的缺点在于它不能提供足够的防弹保护。而安装76.2mm的S-1型坦克炮能克服这个问题。这种火炮是专门为自行火炮设计的,是基于F-34型坦克炮,价格很低廉。它是由著名的F-34型炮在机构上实施一定的改动,使其易于直接安装在前装甲板上。
1943年2月15日,S.金兹博格向NKTP部长汇报SG-122的改装情况:“...第37号工厂开始制造实验型的76mm的S-1型自行火炮。”3月6日,自行火炮已经制造完成并被送去工厂审核。审核是在斯瓦德罗伐斯克地区进行的,其中包括了在雪地高速越野行驶以及在冰冻路面的行驶测试。尽管温度低达-35C,还是成功的通过了所有的测试,1943年3月20日,它被推荐作为SU S-1型进入生产(也称为SU-76(S-1)以及SU-76i,其中i的后缀的意思是“来自国外的”)。
1943年4月3日,首辆SU-76i被送到自行火炮训练团,也是位于斯瓦德罗伐斯克地区。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SU-76i行驶了600-700公里并帮助训练了100多新的坦克手。坦克兵都很喜爱这种新式的自行火炮,不过也发现其引擎容易被冻结,他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在上面浇正在燃烧的汽油(不是玩笑!)。当时,工厂生产了20辆SU-76i用来训练部队。1943年5月起,SU-76i开始出现在战场上。1943年最初的时候,由于缺乏无线电,苏军每三辆车才装备一台。1943年5月开始,几乎每辆SU-76i都装备了9-R型无线电。1943年7-8月,库尔斯克战役之后,SU-76i在其火炮上加装了防盾。防盾的作用是抵御炮弹碎片和子弹的袭击。同时又为SU-76i附加了两个油箱。第一辆SU-76i是使用缴获德军的Pz-III型坦克的原车长指挥塔。1943年8月,苏联又想设计一种指挥型号的SU-76i。指挥型的SU-76i也安装有这种指挥塔,并配备了附加频率的电台,这种型号减少了弹药携带量。最后一辆SU-76i是在1943年11月生产的。因为原来苏联自己的SU-76的设计问题被解决了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苏联不再需要用SU-76i来充数。SU-76更加便宜,维修方便,也更易于使用多余的配件。第37号工厂一共生产了181辆SU-76i以及20辆指挥型的SU-76i。
SU-76首次参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初,中央方面军下属的第13集团军拥有16辆SU-76i。战役防御阶段,损失了8辆,其中三辆是完全烧毁。沃罗涅日方面军也有一些SU-76i参与作战(可惜的是他们在报告中把76mm的自行火炮一起统计,所以不知道SU-76i确切的数字)。在奥廖尔地区,中央方面军得到两个SAP的加强(SAP就是自行炮兵团的简称)。其中一个就拥有16辆SU-76i以及1辆德国的Pz-III型坦克。1943年8月2日,近卫第5集团军得到第1902自行炮兵团,这个团下辖15辆SU-76i。8月14日之前,该团没有被投入战斗,而是在修理自己的SU-76i并等待卡车(最初他们只有十分之一必须的卡车),该团还有5辆SU-122。从8月14日至31日,该团参加了5次战斗,摧毁2辆坦克,9门火炮,12架机枪以及消灭250名敌军士兵。下面有一份1902团团长的作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