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如何将五千多箱国宝运往台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3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后,为保护传世之宝,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文物南迁计划。从1933年起,壮观的“文物大迁移”开始,主要以故宫所藏文物为主,直到抗战结束后,才陆续运回南京。不久内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其中的精品就连同国民党的机密档案一起被“发配”到了台湾。

文物迁台过程混乱不堪

1948年12月20日故宫文物第一次被运往台湾,负责运载的是海军登陆艇——“中鼎舰”。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不稳定,很多人等待机会搭船去台湾避难。据在故宫博物院工作70余年的那志良老人回忆:海军部的人员听说“中鼎舰”要开往基隆的时候,纷纷带了家眷和行李,赶到码头准备搭便船。一时间,船上挤满了人,熙熙攘攘。这样一来,文物的安全就要大打折扣了。负责人杭立武无法解决这样的混乱,只好找了“海军司令”桂永清出面告诉大家还有其他的船只专门运载家属,这才平息了开船前的混乱。

到1949年1月底,逃命变得比两个月前紧迫多了。这次负责运载文物的“昆仑号”军舰一开到,海军部的眷属就抢先上船。文物箱运上去的时候,只能与这些人混在一起。杭立武想用上次的办法,找桂永清来解决。结果,船上的人哀求,希望能帮帮忙,给一条生路。看到这情景,负责劝说的“总司令”都落了泪,也只好少考虑文物,搭他们起航了。不过正是这些人员占据了船的空间,使得一部分文物留在了内地。

文物运到台湾之后,先是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趁着不是制糖季节暂且存放,保管条件十分恶劣。到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文物才得以迁入新库。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国宝才有了适当的保存和展览环境。

专家翁文灏亲自挑选运台文物

运往台湾的5000箱文物、档案,都是文物专家翁文灏等人挑选过的精品。诸如被视作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窑瓷器、传世书画、清宫服饰等。

毛公鼎之所以着称于世,在于它的铭文,号称是青铜器的天下第一铭文。它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器物,大口圆腹,腹呈半球状,口沿上有两只高大的耳朵,腹下三只兽蹄形足。鼎是周宣王时期大臣毛公因为感激周王恩德而做的。腹里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价值自然连城。

毛公鼎在陕西岐山出土后不久,被着名金石学家陈介祺用重金买下,并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2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