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苏联1933年研制的BM-13型火箭炮,后来被命名为“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首次投入实战。因其给敌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震撼,给德国军队造成惨重伤亡,所以德军士兵称之为“鬼炮”。二战结束后,“喀秋莎”火箭炮继续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上世纪50年代后,火箭炮的技术战术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德国、意大利、以色列、西班牙等国依据“喀秋莎”火箭炮的技术原理,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火箭炮。
上世纪80年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推动火箭炮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世界各国研制了一批性能更加先进的火箭炮。进入21世纪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更大发展,性能和威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各国陆军重点发展的炮兵武器,对提高火力打击效果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与传统线膛压制火炮相比,火箭炮的出现是炮兵武器装备的一次革命,它独有的杀伤特性为地面火力突击注入了面毁伤、快速杀伤的因素。
一是结构简单。由于火箭弹靠自身火箭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能承受巨大膛压所必需的笨重炮身、炮闩和后坐装置,所以结构相对简单,制造技术和成本相对较低。
二是火力猛烈。火箭炮一般采用多联发射形式,一般有12管、30管、40管等配备方式,发射速度快、火力突然、覆盖面积大、杀伤破坏力强,可在极短时间内对目标形成相当于数十门线膛火炮的极高火力密度。
三是散布较大。其射弹散布较大,射击精度不高,通常以火力密度换取精度,多用于毁伤幅员较大的面状集群目标。但发射时尾焰十分明显,对阵地暴露严重,必须进行适时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