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核安全形势最为复杂。图为去年11月,美国科学家联盟发布的核武器分布示意图,中国恰好位于亚欧大陆核武器分布图的中轴线上。
“无核梦”下的全球核安全调查
全球核扩散形势就像一条走出崇山峻岭的河流,在平原地带越流越宽阔。而核大国在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应对此负责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发自北京“世界距离毁灭只剩下5分钟!”摆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世界末日时钟”定格在23时55分,午夜零时则象征着世界核战争爆发的毁灭时刻。
即便华盛顿时间4月13日,全球首次核安全峰会落下帷幕,各国承诺确保武器级核燃料安全后,时钟设立者《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也未对“世界末日时间”有所调整。这一举动象征性地对应了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的观察:各国承诺将一起“稳妥”推进,并将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推动转用低危险核材料的工作,但还缺乏具体计划,
一些批评者认为,峰会事实上回避了核扩散这个最棘手的问题,所以核武器仍好像那柄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
全球人均头顶3吨炸药
“当今世界的核态势是2、3、3、1。”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少将用4个数字描述了国际核扩散的基本形势:美俄作为两个超级核大国,拥有全球95%的核武器;中英法三国拥有一定数量的核武器,其拥核的合法性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则非法但秘密拥有核武器;朝鲜正在迈过核门槛。
美国国会2008年夏天发布的报告则透露,1945年至今,全球各国大约制造了12.8万枚核弹,其中美国有7万多枚,苏联(俄罗斯)有5.5万枚。虽然当前全球核弹数量已削减至2.5万-3万枚,但这还相当于全球人均头上顶了3吨多的三硝基甲苯(TNT)炸药,仍可把地球毁灭数次。
“核武器的神秘面纱早已揭去,其基本原理早已为科技界熟知,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一定的核技术,而且某些制造核武器部件的军民两用设备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道,导致核扩散现象加剧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
这并非危言耸听,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势力对核武器觊觎已久。近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巴基斯坦“核弹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的调查显示,1986-1993年期间,卡迪尔汗的核走私网络更是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主要出售用于铀浓缩的高速离心机、核弹设计图纸以及相关的关键生产技术。
如今,全球核扩散形势就像一条走出崇山峻岭的河流,在平原地带越流越宽阔。日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埃里森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归纳了正在加速破坏现有核秩序的7个方面,分别是“朝鲜核计划”、“伊朗核野心”、巴基斯坦局势、“基地”组织残余势力、对核不扩散制度的冷嘲热讽、核能的复兴以及核武器在国际事务新用途。他预测说,如果世界沿当前的轨迹走下去,未来5年在某个地方将有一场核武器或生化武器恐怖袭击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