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夏,抗美援朝战争在敌我双方转入对峙作战之后,我所在的步兵第419团,在师编成内部署在铁原西北方向的大马里、夜月山一线担负防御作战任务。
我们团在坚持“积极防御”思想的基础上实行有重点的部署兵力,以防御与反冲击相结合的手段,于8月上旬先后粉碎了敌美骑1师成连成营规模的4次进攻,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挫敌锐气,团首长根据我们团左翼2营的实际情况和敌人肆无忌惮的活动规律,准备在第2营组织一次伏击战。
8月13日,团长胡伯华、参谋长冯殿元和作战股长杨俊文亲临第2营阵地进行现地勘查和研究作战方案。我身为测绘员,携带着军用地图和有关资料随行。
当日早饭后,胡团长率我们一行7人,通过敌3道炮火封锁线和敌机的侦察监视,安全地到达了第2营营部。营长吕长泰早已在隐蔽部外等候。吕营长随即领着我们沿交通壕直奔第4连阵地。
4连阵地位于整个营防御阵地的中部,处于“弓背”形的突出地位。在连观察所里,我将军用地图打开,并用指北针进行了方位校正。接着,吕营长边看地图,边指着现地汇报情况。胡团长则拿着望远镜边观察,边听取汇报,偶尔也提提问题,并与冯参谋长和杨股长交谈着看法。
我们的站立点视野开阔。阵地前方圆10里以内,几乎是平原式的稻田地,除有多处村庄和几处小土包外,没有一处山地。由于地形条件所限,当面并无有与我直接对峙的敌军和阵地。在距4连阵地前沿正面约1公里的地方,斜卧着一个起伏不大,从西北到东南长约250米的小高地,这块小高地实际上又相连着3个小土包,但高程不大,地表高度最多也不过十二三米。高地上长着密密麻麻的小树林,甚是隐蔽。高地北侧是一个只有10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方席洞。村内早已断了炊烟,老百姓因避战已经跑光。从方席洞沿乡村路向东南经上细足、板桥洞等地,便可到达三八线上的重镇铁原。自敌占领铁原后,那里便成为美军的一个高级指挥中心。
吕营长汇报说:从8月初起,驻铁原附近美军经常以一个连到一个营不等的兵力,经管浦、板桥洞、牛尾洞到上细足和方席洞一带对我进行侦察活动。从已掌握的情况看,敌人通常是在上午9时左右开始出现,然后谨慎的向我方运动。当进至上细足之后即停止前进,主力或隐蔽待机,或就地构筑工事;与此同时,又派出1至2个班的兵力进至方席洞一带进行侦察或警戒活动。直到16时才撤回随主力龟缩铁原。这一特点已基本成为敌之活动规律。
胡团长和冯参谋长在听完了吕营长的口头汇报后,经细心研究,一致同意利用敌之活动规律,出敌不意地在方席洞小高地组织一次伏击战。并决定由第4连连长李贵率一个排执行这一作战任务。
胡团长又对如何搞好这次伏击战的组织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指示。他着重强调三点:一是要求参战分队必须由上而下地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重点解决好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敢于胜利,敢于与敌人拚刺刀的过硬思想和顽强的战斗作风。二是精心组织。要从实战出发灵活进行编组。参战人员必须团结战斗,严守军事、政治纪律,服从命令听指挥。尤其要做到严密伪装,绝对隐蔽,不能暴露半点蛛丝马迹。这是保证伏击成功的关键。三是一定要把作战方案研究得十分透彻,着重解决好敌进入我伏击圈内的不同打法及具体行动,如什么时间开火,相互间如何协同;打响后如何掩护与捕俘;如何撤离战场以及防敌炮火反击等。总之,作战方案必须围绕着一个“快”字做文章。而这一切的目的又是为了保证伏击成功,全歼敌人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伤亡。
胡团长做完指示后,冯参谋长对战前准备和战斗保障工作也作了简要的补充和提示。最后吕营长和李连长都当面表了态,立下军令状,决心一定要把部队动员好,组织好,争取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8月15日夜,第2营经过精心的动员和准备之后,由李连长率领第3排加强重机枪一挺,60炮2门,隐蔽地进入方席洞小高地设伏。在接到吕营长的电话报告后,胡团长指示我们作战股要随时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好设伏分队的情况,必须与之保持不间断的联络。
这一年,朝鲜的八月淫雨连绵。我设伏分队进入伏击地后,当夜便下起雨来。设伏分队伏击了一天两夜,雨也下了一天两夜。雨天和潮湿闷热的气候给设伏分队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麻烦。从战后参战人员的座谈中得知:李连长率第3排及加强分队进入伏击区后,根据地形和作战预案,即将兵力作了周密部署,各战斗组迅即进入指定位置,隐蔽构筑工事,严密进行伪装,并于拂晓前完成了一切战斗准备。此时老天爷便下起雨来,从而使战士们在阴暗潮湿的工事里有时蹲,有时跪,有时半卧半躺地连续潜伏了一天两夜。设伏人员虽被蚊虫叮咬的难以忍受,但恐暴露目标,谁也不敢动弹。战士们所带干粮--炒面因发霉不能食用,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仍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忍耐着。有的战士因受凉欲咳,为不使咳出声来,只好用毛巾裹着青草来捂着鼻子和嘴。战士们高度的自觉纪律,使李连长更加自信。他继续鼓励大家坚定信心,切莫松懈,严密伪装,静候战机到来。致16日白天敌机数次低空侦查也未发现我伏击分队的半点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