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某预备役旅通信营应急分队抢修震后通信线路,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尽管有组织10万大军投入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这次玉树抗震救灾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仍然给部队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展开的最大规模地震救援;
这是远离城市依托、救援部队和装备物资仅靠一条脆弱的运输线进行的地震救援,幸亏2009年刚刚通航的玉树机场尚能使用;
这是在高寒缺氧、语言交流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地震救援,还有多兵种协同、军地协同、后勤保障等问题。
这一切,都是对部队核心军事能力特别是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检验和考验。
就是在这样的重重困难条件下,抗震救灾部队决策指挥快速,投送兵力和物资快速,部队到位快速,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群众高度赞誉,再一次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与好评。
与两年前的汶川抗震救灾相比,这一次玉树抗震救灾更为有力、有序、有效。快速高效的背后,有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运筹帷幄,千军万马看指挥。
正确决策 高效快捷
灾难袭来,人命关天。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迅速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胡锦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部队急灾区群众之所急,组织力量,奔赴一线,全力以赴支援地方抗震救灾斗争。
4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贡献力量。
4月18日,胡锦涛来到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结古镇扎西大同村,胡锦涛向正在现场救援的兰州军区第一救援队、青海省军区独立团官兵表示慰问。他指出,要尽最大努力抢救被困人员,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下百倍努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驰援灾区,抢救生命,成为军队抗震救灾工作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4月14日,灾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当即就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要求部队以救人为第一任务,迅速展开救援工作。4月15日,中央军委又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部队抗震救灾工作。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第一时间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抗震救灾部队以坚强的领导、坚定的决心、坚决的行动,全力以赴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总后勤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火速调集帐篷、药品、食品等大量救灾物资,并组织5支医疗队、1个医疗防疫专家组、2个方舱医院开赴灾区。总装备部第一时间为部队补充专业救援装备器材和工具2万余套,并从各地紧急抽调装备保障专家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当天,总部指挥机关迅速行动,打破常规,“快”字当头,排兵布局。当晚,记者在这里采访,看到综合值班、空中力量、地面行动、综合保障等8个小组忙而不乱,犹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向身体各个部位发出行动指令。陆空并进,千军齐发,到15日凌晨,已动用兵力6390人,其中包括协助勘测灾情的海军某型飞机。
抗震救灾部队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救灾从指挥上说,一是快速,二是科学,快速背后是科学,讲科学才能实现快速。
一位负责人解释,这种高效有序,既来自对汶川抗震救灾经验的总结,又来自于部队相应机构和法规制度的完善,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凸显“快”字第一。
军地一体 联合指挥
这次玉树抗震救灾,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得益于军地灾害信息共享机制。
抗震救灾展开后,军地一体的联合指挥发挥了巨大效益。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兰州军区、武警部队、总参谋部作战部参加抢险救灾组,总后勤部参加卫生防疫组。四总部成立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并向震区派出前方工作组,指导协调军队和武警部队的救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