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军的“基德”级驱逐舰(资料图)
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海洋拒止平台异常关注,有大陆分析家指出了“光华”级导弹巡逻艇的一些瑕疵。观察家认为,“光华”级导弹巡逻艇上层建筑高大,且安装在其上的反舰导弹筒过于突出,另外口径较小的舰炮及在甲板上凌乱部署的其他设备,都使巡逻艇较易被雷达探测到。这将导弹巡逻艇暴露在大陆的探测和瞄准之下,其隐身设计名存实亡。一些大陆分析家认为,“光华”级导弹巡逻艇的隐身不但耗资不菲,而且还完全多余。他们指出,很难将“光华”级导弹巡逻艇的雷达横截面与众多台湾渔船区别开来,使之能够隐匿在台海商船之间,伺机发动攻击。更糟糕的是,这种不必要的隐身设计弱化了巡逻艇的战斗能力。具有隐身特点的上层建筑使整个舰艇头重脚轻,降低了舰艇的稳定性,并且还阻碍其高速行驶——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另外,还有一些中国分析家指出,“光华”级导弹巡逻艇缺乏舰载指挥与控制系统。如果解放军导弹摧毁岛内岸基传感器和火控系统,那么海洋拒止舰队就会被致盲,无法发现更不用提瞄准敌军舰艇了。
来自大陆分析家的这些批评性评估令人颇为不安。然而,中国大陆分析家如此关注“光华”级导弹巡逻艇,也正显示了他们对沿海威胁的关注。中国大陆军事分析家一直确密切关注国外海洋拒止战略,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北欧一地区,包括挪威、瑞典、丹麦、冰岛)海军的海洋拒止战略。从中国海上人民战争的历史来看,这毫不令人意外。北欧舰队是蜂群战术的先驱。导弹巡逻快艇通过速度、隐身和诱骗战术,充分利用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沿海地区复杂的海上地区环境。大量小巧灵敏的舰艇能够重击靠近斯堪的纳维亚沿海地区的强敌——这一战术与台海海洋拒止战术并无不同。
中国分析人士轻视台湾海军,他们将瑞典皇家海军奉为海洋拒止战术的典范。中国海军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杰对瑞典“维斯比”级巡洋舰大加赞赏,称这种轻型巡洋舰是瑞典战略眼光和精湛技术的产物。如此深入的讨论表明北京对强大的沿海舰队的价值的认同,也显示出解放军海军战略家对台海军转化为这样一支舰队的危险的重视程度。这并不是单纯的炒作。中国的威胁感知为未来台湾舰队战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
台海军舰或与民船混杂部署挑战解放军
尽管台湾海军普遍忽视其低端能力,但富有想象力的战术及作战概念——其中一些理论得到台湾战略家的支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上述缺点。例如,台湾海军可将其海洋拒止舰队分散部署在台湾岛周围海域,在沿海洞穴或人工掩体部署舰艇和支持设施。这样一来,这支被分散的海洋拒止舰队就可在距离台湾岛或远或近的地方对解放军资产发动攻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台湾东部沿海地区部署大量快速供给艇可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复杂化解放军探测、跟踪并瞄准台海军舰艇的努力。另外,台海军舰艇也可在澎湖群岛背后活动,利用岛屿做掩护,等待发动“蜂群”攻击的时机。
一些台湾战略家已经在考虑这种情况。台湾空军退役将军李奎发(音)建议台海军将其小型舰艇隐藏在民用港口之中,将之混合入台湾大型渔船船队之中。台湾海军李利德(音)上校建议称海台军利用战舰和武装渔船,对大陆水面战舰发动饱和攻击。这样的不规则战术将对中国海军构成极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台湾将军民船舶混合在一起的做法将迫使中国作出艰难的选择。如果解放军选择抢攻台湾海军舰队——不顾及舰队所在位置——那么其将被迫瞄准非军事地点。此举势必会造成台湾渔民和非战斗人员伤亡。这样一来,中国大陆就会被披上侵略者的外衣——提高台湾人民反抗意识,增加美国干预的可能性,导致国际社会谴责中国政府。然而,如果解放军抑制战争规模,避免战火蔓延至台海军舰艇驻地,那么在台海军海洋拒止作战中选择退让。无论以哪种方式,台北都会在恶劣的战略环境中获得急需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