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瓷器中,有一套清代嘉庆时期的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大小依次套叠共十件,每件造型一致,倒视呈马蹄状,敞口削腹,平底内凹,十件被套叠在一起,口平如一,缝隙紧密。口径4.9至11厘米,底径2.9至6.3厘米,口沿为金彩色,杯内壁与足底施豆瓣绿釉,釉色不均露白地。最大杯底有纪年款:“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列篆书,从右向左排列,抹红款。为半脱胎瓷,胎骨细腻,制作精致,造型规整,外壁和最小的一件内底为白釉地粉彩,绘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花纹,并凸起瓷器表面,晶莹光泽、粉嫩玉润,称得上瓷器中的佳品。

粉彩是清代景德镇窑系的一个重要品种,属于釉上彩工艺,为两次烧成的产品。粉彩也称软彩,吸收了国画中的构图、设色等技法。其特点色调可分明暗,能深能浅,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而俊雅,线条真实。粉彩在绘画的技法上主要用渲染法,先画成花朵或人物的轮廓,然后添上一层玻璃白,因它不透明,需要躲开所画笔痕,待干后,再用色料进行渲染,最后入炉烘烧制而成。清代粉彩瓷器最初使用的是进口洋彩色料,以油料调色,是粉彩工艺中一大特色。因为粉彩瓷器烧制炉温在700度至800度之间,较釉下彩温度低,而且能经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种类很多,所以粉彩瓷器色彩极为丰富,图案精美,可以造成不同层次的立体感,多在图案的花朵和人物服装上使用。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图案在釉上,长期使用易于磨损,花纹脱落。; 清代景德镇烧制的这种套杯以彩绘居多,一般10个一套,也有20几个一套的,它不仅是饮具,也称得上一种精巧的工艺品,是当时上层社会所用的日常生活用瓷。清代《仕女图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绘有十二个古装仕女,俱体态纤秀,设色淡雅,衣带晕染,器皿山石等背景多具有明暗感,与本文所述粉彩套杯上的图案绘画风格极为相似。
《西厢记》是来自唐代元稹《莺莺传》的传奇小说,后经金代董解元、元代王实甫、关汉卿、明代李日华、清代查继佑等改编成不同版本。清代瓷器上绘画的《西厢记》图案主要是根据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插图。
《西厢记》戏曲在明清两代瓷器绘画上是广为流传的题材,而且这一文学作品早在明代晚期就已传入国外。景德镇瓷器在元代时就已有外销记载,目前在国外已发现大量青花瓷器,并且许多绘有《西厢记》图案,与明代刊本上的《西厢记》插图如出一辙。由此表明《西厢记》这种装饰图案至迟在明代已被欧洲人接受并欣赏。也可以说《西厢记》这一文学作品传入欧洲最早是通过瓷器传入的。
雍正时期粉彩是发展的最高峰,烧制的粉彩瓷器不仅质量好,还能绘制极精美的画面。而且这时的民窑也普遍烧制粉彩瓷器,官窑制作的粉彩瓷器更为精细。浙江省嘉兴博物馆收藏一套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烧制的工艺十分精湛,可称得上当时粉彩中的代表作,与上文所述的粉彩套杯不同的是内壁和底部未施豆瓣绿釉、杯口边沿也未施彩金,但其质地远比本文所述粉彩套杯精致。这表明清代嘉庆时期已远不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发达,特别是乾隆朝以后国力衰弱、国库日渐紧张,已不能再像以前不惜工本地发展瓷业,烧制精美的瓷器。嘉庆皇帝在位25年,其早期烧制的瓷器与乾隆时期作品无多大差别,后期瓷器烧制较为粗糙,而且在质地和种类上也减退了。但是嘉庆时期仍然盛行彩瓷烧制,主要以粉彩为主,而且在器物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特别是在器物上描金工艺更为普遍。而且器形、图案基本上延续乾隆时期的传统,由此可见本文所述粉彩套杯为典型的清代嘉庆晚期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