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庙建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整个建筑最雄伟的是大红台。大红台全高43米,底座高18米。在25米高的紫红色大台上有六层藏式特点的窗户。在这六层窗户之中有两种作用不同的窗户镶嵌在大红台上。白色、实心儿的窗户叫做盲窗;棕色、漏空的窗户叫做真窗。从红台正面由下向上数三层为盲窗,第四层开始则不管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都是一个盲窗一个真窗。
盲窗与真窗在整个红台建筑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在外部形式上是相近的,都

在清朝还没有水泥的出现,整个建筑完全是用白灰混合泥土来充当现在的水泥,这种泥叫搽灰泥。这种搽灰泥没有现在的水泥坚固,所以也起不到现在水泥在建筑中的作用。如果整个红台都用真窗,则会出现失重问题,红台就会坍塌。所以大部分用盲窗完全是为了起到加固的作用。盲窗的结构又很特殊:是梯形的,而且是由外框和内心组成。在外框上端出个檐儿,这个檐儿叫做横边框。横边框长84厘米,底边框长83厘米,盲窗高103.5厘米,厚245厘米,内心顶端长53厘米,底端长62厘米。单看盲窗的厚度就有245厘米,这样也就说明整个红台的墙至少有245厘米的厚度。真窗的外部形式与盲窗是相同的,也是由外框和内心组成,并且有关窗的数据都是相同的。
那那么运用真窗的用意又何在呢?如果按照普通窗户的做法,在一个245厘米厚的墙上开个真窗,就是一个桶儿的结构,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窗户对于采光是很不利的。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清朝的工匠们将窗户制造成了内部成45度角斜坡的状态。并且窗户的内部有台阶15级逐渐向上延伸,最外层用条子结构的窗户镶嵌在外框上,这样阳光可以直接射入殿堂,并且可以很好的起到通风作用。
盲窗与真窗在整个红台上除了不同的作用外,还有一个相同的用途,就是为红色的大台加上了点缀,起到了美观的作用。(供图:侯桂兰)
(2005年11月16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