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乡,在一农家得见《陶靖节诗集》一册,见书名页有“拜经楼藏板”就购而归之。陶靖节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一篇《桃花源记》名垂千古。
《陶靖节诗集》四卷,全一册,清嘉庆元年1796年吴氏拜经楼刻本。大开本,版框高

读吴骞跋“南宋鄱阳汤文清公注陶靖节诗四卷,马贵与《文献通考》极称之,此书世少传本,岁辛丑,吾友鲍君以丈游吴越,得之归,枉道过子小桐溪山馆,出以见示,楮墨精好,古香袭人,诚宋椠佳本也。昔毛斧季前辈晚年尝以书售潘稼堂太史,有宋刻陶集……鲍君劝子重雕,以公同好……”。从中可知,是书是乾嘉时期浙江最负盛名的藏书楼之一——吴骞的拜经楼根据南宋汤汉汤文清注《陶诗》重雕而成。世传《陶诗》有北宋本和南宋汤注本两种,原原为虞山毛晋汲古阁所藏,毛晋死后,其子毛 字斧季承家业,晚岁汲古阁藏书渐散出。南宋本《陶诗》为鲍廷博所得,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徽州歙县人,寓居浙之嘉兴,是乾嘉时期一大藏书家、出版家,有《知不足斋丛书》问世,乾隆修《四库全书》,鲍廷博进书600余种,是私人进书最多者之一。汤注《陶诗》经鲍廷博手又被另一大藏书家,江苏吴县人黄丕烈所得。“佞宋主人”黄丕烈已得北宋本《陶诗》,又复得南宋本,因取其藏书处为“陶陶室”。是为藏书史上一段佳话。黄丕烈与吴骞关系最为密切。
吴骞,字槎客,一字葵里,号兔床。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浙江海宁人。吴骞祖籍徽州休宁人,世代经商,明天启间,吴氏流寓海宁,是海宁盐业的开创者,是为海宁占籍徽商。吴骞是典型的徽州儒商,博闻多学,嗜书如命,每遇善本,必倾囊而购之归。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筑拜经楼于海宁,藏书五万卷。因黄丕烈藏书室又名“百宋一廛”,吴骞自认无力购得如此多的宋椠,惟力争购千部元椠,按“驽马十驾”之意,给自己藏书室取名“千元十驾”。后虽未能圆“千元”之梦,但拜经楼藏书称鼎浙东近百年,三世承传,存世久长,在清代藏书家中很突出,有人称赞他“当与四明范氏天一阁并峙,而为浙东西宛委之藏。”

古代刻书有官刻、家刻、坊刻之分,家刻本虽无官刻用材考究,但家刻本多校勘精良,内容无误,又因家刻本不以营利为目的,刻书数量有限,故后世多视为善本。这本《陶靖节诗集》即吴骞的家刻本。是书以南宋汤注本为底本,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古书的原貌。又经吴骞、吴寿 父子精审校勘、补注、考证。“子既刻汤文清注陶诗,顷又从鲍君以文借得吴礼部诗话中有补汤注所未及者数条,因附刊于后。”又做跋文“补汤、吴诸公所未得者。”是书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初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附录补注,嘉庆元年1796年跋文考证,历十一年始成书。又延请名家方薰、张燕昌为书绘图。方薰,字兰士,浙江桐乡人,为乾嘉时著名画家,尤工写生。张燕昌,字芑堂,号金粟山人,浙江海宁人,为乾嘉时著名金石家。可见吴骞对拜经楼刻书是如何精益求精。
行文至此,忽想起明末清初“绛云楼”那场著名的大火,文坛宗师、大藏书家钱谦益与江南名妓柳如是结缡,筑绛云楼共处珍籍与美姬。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失火,所有珍本付之一炬。由于钱谦益“好自矜啬,傲他氏以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尽在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于人间。”惨痛的教训使得陈腐的观念得以更新。此后各藏书家以此为鉴,纷纷传抄秘籍,得珍本即重雕行世,不再秘不示人。是故,鲍廷博让吴骞重雕《陶诗》,使得今天我们能得见此书。
《陶靖节诗集》见著于浙江巡抚阮元进呈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然阮元进呈的是影宋本。笔者曾经见过北宋本《陶诗》的影刻本,果然是“下真迹一等”。今能得拜经楼重雕南宋本,亦弥足珍贵。
夜读此书,如见古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似在我眼前晃动,令人陶醉。斯是读书、藏书之乐也。
(2006年1月1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