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旅游黄金周长假,笔者出于几十年来对古陶瓷研究的业余爱好,便到闽北邵武的“南武夷古玩一条街”逛逛,在一古玩店堆满陶瓷碎片和积满尘灰的橱窗角落里,看到了这件似乎被人们忘却和遗弃的东西见图,高9.8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厘米,最大腹径19厘米。整器为矮胖束腰葫芦型,下腹顶部对称饰有六边形出水流流为实心,应系明器和朝上翘起的角形尾巴,器外饰满方格纹和灰黑色的陶衣。圜形底,底部见白色陶衣斑,胎为白色,整器壁薄坚硬,造型规整,用手叩之即发出坚硬的金属声。器内壁亦涂满黑色陶衣,可见明显旋刷纹,这件东西显然不像是现代的赝品或臆造品。据店老板说,是多年前从乡下收来的土陶器,不值钱,过去挖墓的人碰到都是砸碎掉。根据这件东西的造型和装饰。笔者暂且把它叫为“新石器时代角形葫芦陶壶”,笔者收藏后就开始了艰难的鉴别和考证工作。
一、从古陶器的器型和取名上考证。《礼记·礼器》言:“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现代汉语词典》载:“角为古代盛酒的器具,形状像爵”。《文物鉴定指
南》载:“角为饮酒器。角似爵而无柱,两端没有‘流’和‘尾’的区别,只有两尖角。”铜角只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器型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器。角的传世和出土数量较爵少得多。又因出土古陶器上饰有两个或一个类似犀、牛、羊、鹿等动物头上的角,在考古史料上往往称其为“角形器”。另外,历史上古器具又曾以兽角为质,则觚、斛、觥、觯等字从角,而《陶说》云盏:“亦亦从角作角戋”,由此可以推断古代陶器曾以仿造角器而取定其名。二、从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实物上佐证。据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修订本》记载,在1977年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中,就有类似“角形器”的“瓢形器”出土。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中,都见带有握手、把手的釜、鼎、甑、益、壶等器皿。其中发现在南京北阴阳营文化遗址的陶器中,就见带有角形把手或宽扳金,管状流的陶蚕出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54年在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一件“角形彩陶壶”见《中国陶瓷》第133页。据碳14测定,其年代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5000年,比青铜时代要早得多,因此陶器应为铜器之母。
三、从角形葫芦陶壶的烧制工艺上鉴别。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硬陶等。白陶盛行于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各地龙山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和各地商文化遗存中亦有发现。但最早的白陶遗存则出土于浙江罗家角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据测定陶片中氧化钙含量高达9%以上,氧化镁含量则达20%左右,是灰石、角闪石风化的产物。白陶陶坯中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焙烧,则在器表上呈现出灰黑色。
原始先民在实践中似乎已获得某种对窑炉气氛的认识,因而烧制出白色陶胎体、灰黑色陶衣黑衣陶的“角形葫芦陶壶”来。
(2006年1月1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