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至西汉武帝时,由于董仲书等不遗余力的鼓吹,已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并主宰了中国两千余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因此在民间雕刻艺术品上,亦多有反映。
图中为清代无名氏刻家用象牙圆雕后,又将毛发部涂染成棕*的三猿摆件,高均为8厘米。因猿猴极具灵性,又善模仿,且与人类有着诸多相近之处,故深受古人爱怜,常被文人、画家、刻匠的刀笔以拟人手法将欲晓之于人的伦理纲常赋予其身。古匠人以细腻流畅的刀法,精湛圆熟的雕技将这组挺腰蹲坐
的猿猴刻画得目光炯炯,神采奕奕,绒毛纤毫毕现。而其举止却不落常猴之状,看似十分滑稽怪诞,但细细咀嚼,又合礼数常伦。古人正是用拟人法将《论语》中孔子的经典说教通过三猿形象的肢体语言传递给了赏鉴者。瞧这仨猿,一猿双手遮目,一猿双手掩耳,一猿双手捂口,正应合了《论语》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教条。至于第四条的“非礼勿动”,因古人在比事喻物时常将三、五、六、八、九视作吉祥之数,而讳忌直陈“四”。故其中虽末见与之相像之物,但从三猿文静得体的举止,端庄儒雅的坐相,循规蹈矩的姿态与神韵中又包孕吻合了“非礼勿动”的圣人教诲。
解读赏析着“三猿寓四勿”的牙雕精品,在享受了古代雕刻艺术美的同时,也享受到蕴涵其间的意境美,不能不为古艺匠的别样构思而抚掌喝彩。
(2006年7月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