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拓技艺中,有一种是拓器物图形的,拓本呈现立体图效果,故又称立体拓,据徐子晋《前尘梦影录》载“吴门椎拓金石向不解作金形,迨道光初年浙禾马傅宕能之,六舟得其传授,曾在玉佛龛为阮文达公作百岁图,先以六尺匹巨幅外廓草书一大寿字,再取金石百种椎拓,或一角,或上或下,皆以不见全体……携至邗江,文达公极赏之,酬以百金,更令人镌一石印曰‘金石僧’赠之。”《传拓技艺概说》(周佩珠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作者认为立体图形拓法始于清嘉庆年间,两者所述时间上基本吻合。此书并说最初的立体拓不是把器物整体拓在一张纸上,只是把器物的大概轮廓拓在纸上,整体效果不符合器物的立体感,直观上看很呆板。
笔者近得一纸“钟”之全形拓,初鉴为春秋时器,器身饰以雷纹和近似蛇纹的纹饰,拓者正是达受,有“六舟手拓彝器”印为证。拓片纸本,镜心42.8×42.6厘米。“钟”之旋、干、枚(钲间突出的乳钉)皆呈现出立体效果,或许正是因为此拓为立体拓之早期作品,“钟”虽有立体感,但不符合*规律。也正因了这一点,此拓的重要性反凸现出来,它提供了嘉庆、道光年间立体拓之实物资料,何况还是出自名家之手。通过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拓本用心之处的,拓本为整纸,只是因为枚高高凸起,拓者便在钲、枚之间将纸剪开掀起分别拓出,然后复原。旋、干处则未做剪裁处理。在后于(钟的口沿)的处理上,用淡而湿的墨色,与前于干墨拓形成差别,以此体现立体效果,可谓用心良苦。另外,在墨色干湿的运用上也验证了《前法梦影录录》中所说“(拓时)著纸须时干时湿,易至五、六次始得”。
达受号六舟,白马寺僧人,俗姓姚。浙江海宁人。工篆隶及山水、花卉,尤精摹拓古器、碑帖,著有《小绿天庵吟草》、《山野纪事诗》、《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等。达受在《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中记述他曾在道光十六年、二十年、二十二至二十四年数度到徽州游,他首次游歙,是因“新安程木庵孔目洪溥,见师手拓《鼎彝全图》,谓创从来未有之事,开金石家一奇格。木庵藏三代彝器不下千种,欲延师至彼亲承品鉴。”道光十六年中秋后,程木庵出三代彝器嘱达受拓大屏二十四幅,道光二十年嘱拓彝鼎千种,合成四大卷;道光二十一年二月成二大卷,凡五百余种……达受在这数年间,也从徽州得米芾《天马赋》、刘松年《香山九老图》、浙江山水册等,程木庵赠其唐寅《沧浪图》及汉“安宫”玉印等。这件“钟”立体拓本得自徽州民间,笔者另藏有达受拓之镜铭,刘燕庭藏、达受拓唐代佛造像等,皆为嘉道时旧物,亦来自徽州人家,是证其时徽州一地金石书画收藏之丰,交流之频繁。此“钟”拓本或即程本庵旧藏之器也未可知哩。
(2006年7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