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先后出现了几派割据势力,他们都独自称王,纷纷鼓铸发行自己的货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多种农民起义货币同时出现的局面。其中有张士诚一派

元末农民起义军各派势力所铸的钱币,大多铸工精良,文字优美。由于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发行数量有限,流传至今的上述钱币已经十分稀少,因而显得尤其珍贵。
笔者对元末农民起义军货币的发现与收藏情有独钟,上述品种皆有所及,尤其是先后觅得两枚陈友谅铸造的“大义通宝”镇库钱。这两枚镇库钱,一枚为铜质,另一枚为铁质。铜质的直径

从陈友谅铸造的钱币可以看出,他在元末确实具有一定实力。不过陈友谅一派-势力,并不是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支持他的人多是地主阶层,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经济上独自铸钱,并且能铸造如此精美的镇库钱。但陈友谅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积怨甚多,本性狂妄,野心十足,一心想当皇帝,先是投靠徐寿辉的红巾军,捧其为汉王,后来又杀掉徐寿辉,自己迫不及待地登上王位,他定年号大义,实际上是不仁不义。1361年,同样想当皇帝的朱元璋与之交战,打了三年未能将陈友谅消灭。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一场生死决战,陈友谅数百战船被烧,重演了一场“火烧赤壁”的历史剧,后来在九江口的战斗中,陈友谅不幸被流矢射中而死。
(2006年5月24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