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焦作市马作出土,现藏焦作市博物馆,东汉中晚期。主楼通高161厘米、通宽144厘米,进深69厘米。可分拆组装,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四大部分共26个组配件组成。楼前为长方形院落,前墙中部开设有横长方形大门,置双扇门扉。门轴上端套入伏兔,门口下部正中有凸出
的止扉石。院内有一卧姿陶狗。楼体坐于院落后部,第一、二层为一个整体,呈长方立体形,第一层无门,较为严实,近底部开有四个通风孔。第二层,前壁开设有四个长方形小洞窗,出挑梁三根,上各置一朵斗拱。二层上部置四阿式腰檐,上作瓦垄。
第三层下部附一四面皆通的平座,楼体前壁左右开一长方形门,无门扉,中部出一挑梁,上置有一朵斗拱,四角亦斜出挑梁,上有一横木,其两端各置一朵斗拱。
第四层前壁左右各开一横长形窗,左窗内置一陶俑,似为楼主人,上置四阿顶。
第五层前壁中部开一方窗,上置四阿顶,其上置一朱雀。
附楼在主楼的右侧,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覆斗状。共四层,第一、二层为一个整体,呈竖长方体状。第一层开一长方形门,第二层开一横长形窗。第三层尺寸较一、二层大,前壁开有横长方形窗,左侧开方形口,安装阁道榫头。第四层尺寸大于第三层,正面也开有一横方形窗。上置四阿顶。
&阁道呈横长方形,横架在主、附楼第三层之间,上覆两坡顶,顶上作瓦垄。
陶仓楼共由26个组配件组成,主楼高大雄伟,附楼挺拔秀丽,阁道横架在主、附楼第三层之间,将二者巧妙地连为一个整体,造型设计精巧,结构复杂。腰身用红色彩绘出三角形、菱形、直线纹等图案,把楼体装扮得异常美丽,使我们感到它不仅是一件建筑明器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它既体现着当时科学技术的成就,又代表当时文化艺术的水平。建筑明器是古人随葬于墓中的建筑模型,供灵魂栖息,是现实生活中建筑物的真实反映。在汉代,人们受“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响,崇尚厚葬。当时的人们在死后大都要将自己生前的衣、食、住、行投入阴曹地府继续享用,特别是将地面的住房等建筑制作成小的模型随葬于墓中。河南是汉代-、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东汉刘秀建都于洛阳,焦作属于京畿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在焦作汉代墓群中,出土了近三十座陶仓楼,形制从二层到七层,有的高达1.92米,作为随葬的建筑模型,虽不能看出它的实际高度,但根据汉代一般楼阁的各层间距来推算,作为实际建筑大约要有二三十米高。
这座陶仓楼最精彩之处,在于主楼与附楼之间通过一长廊式复道连接在一起,等于在高层建筑之间架设了一条空中通道,解决了高层建筑之间的通行问题。
汉代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发展,还要“感谢”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道家的升仙思想盛行,上至皇帝,下到小庄园主都想死后升天变成神仙,加上当时许多道士都隐居在远离喧嚣尘世的高山中,使许多人认为住得越高越能接近神仙,便于升仙。受这种思想影响,人们的住所越盖越高。(摄影/荣德顺)
(2006年11月15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