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学者,青铜器研究专家李学勤先生在“2006年全国青铜器鉴定培训班”上说:“中国青铜器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虽然古希腊的雕塑我们比不了,但是中国的青铜器世界各国也比不了……”
青铜
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最为丰富多彩的品类之一,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科技史、美术史等多种学科的研究都有重大价值。中国的大量古代青铜器,不仅对学术研究十分重要,在艺术鉴赏上也有其特别的意义。它品类多,历史悠久,可以说几乎每一件青铜器都具有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双重价值。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以青铜器为突出。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等都有相当数量的中国青铜器,国外还有专门收藏中国青铜器的博物馆。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部包括山西汾河流域,把中等瓦器称为瓿,而东部的赵魏故地则呼之为瓮,看来瓿、、瓮等都是对同一种器类的不同叫法,它与尊、相像,但口比尊小而比大。
瓿在商代的演变轨迹与、尊有相近之处。主要特点是腹部丰满,较深,从口沿至腹底之长等于或超出最大腹径(有时最大宽处在肩部),圈足较低,但整体上器高大于器宽。往往有十字字镂空。到了中期,瓿的变化整体呈矮胖状,宽肩或腹径更显大而超出腹深,而且大于整个器的高度。有的圈足稍有升高,腹显得浅了。圈足上多有方形孔。商代晚期,整体形制与商代中期接近,腹径与高度之比较商代中期更为悬殊。有些瓿的腹部继续向两边拓展,形成扁圆状体,腹径与器高之比达到约为8:5的程度,器物更显低。
现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的中国商代青铜珍品蛙鱼纹瓿(此器原为布伦戴奇的收藏品),器高25.4厘米,径38.1厘米。敛口、斜肩、鼓腹,腹的最大直径偏下,器的口径与腹部相差较大,与常见的商代瓿大异其趣。瓿的表面装饰纹饰有弦纹、鱼纹及方格纹等,肩部装饰有三个形象生动的蛙形雕饰。蛙的形象在青铜器纹饰中比较少见,仅在商和西周时期盛水与放水的器物上偶见数例,而蛙与蟾蜍的形象很难区分开来,如此瓿上的蛙的雕饰形象作立体形更是难得见到的。
古代的青铜器,是我国的珍贵遗产。多年来青铜器的流失非常严重。现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中,有大量的中国文物,青铜器也不在少数,这些铜器大多都是清末或民国期间流失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开展了“国宝工程·海外淘宝行动”,组织文物专家和收藏家前往海外搜购珍贵中国文物。期盼着珍贵的青铜器回家,是每个中国人的希望。让人高兴的是,有一个外国人,为了让中国文物回到自己的国家,费尽周折,竟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让人佩服。
这是一个法国的文物专家高美斯,两年前有人拿一件古代铜鼎的照片请他鉴定,看到后他说,我一下子就看出,这件鼎应该是中国出土的无价之宝。出于对文物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高美斯当时便萌生了买下古鼎把其送回中国的念头。后来,在巴黎见到这件鼎的主人,经过协商最终把鼎买到,捐赠给了陕西省文物局。“为了买这件鼎,我可以说是倾家荡产”,这是他对一位记者讲的。2004年他建立了“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专门致力于协助中国追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协会的会员主要是欧洲人士,包括许多政要、贵族、艺术家和企业家。他说这件鼎是送回中国的第一件礼物,并希望能给其他人树一个榜样,敦促归还更多本就属于中国的文物。
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间,在国家博物馆的“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展”上有一件“子龙鼎”引人注目,它摆在了展厅的入口处。子龙鼎是今年四月刚刚从海外征集回国的。
据有关人士讲:子龙鼎在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当时一个叫“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大肆在中国收购文物。大鼎就是被他们收走的。从此大鼎便销声匿迹。2004年6月一位日本企业家在大阪举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人收藏品展览,其中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商末周初铜鼎,就是这件子龙鼎。
我国的有关部门发现这一珍贵线索后,立即设法多方联系。最后使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将子龙鼎收回国有。子龙鼎是目前商末周初最大的圆鼎,因鼎上有铭文“子龙”二字故名子龙鼎。器高103厘米,直径80厘米,重达230公斤。它不但体形巨大,造型雄伟,纹饰也非常精细优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瑰宝。
(2006年11月8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