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文物报》开辟专栏,以理想的考古报告为核心展开讨论,读过前几期的讨论内容之后,自己从中深受启发。兴隆洼聚落遗址的发掘报告正在紧张编写之中,笔者是主要参加者之一。就如何编写出理想的考古报告这一主题,以杨虎先生为首的兴隆洼课题组成员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在制订编写体例时,我们参阅了数十本考古发掘报告,对这一主题也进行过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以下分五个方面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敬请学界前辈和同仁指正。
一、充分认识考古报告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田野考古成果最为突出,而考古报告则是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的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构筑考古学框架体系的基石。就世界范围而言,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所积累的考古资料浩如烟海,一批研究人员开始脱离田野考古工作,集中精力整合已有的考古资料,或专攻于考古理论探索,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考古学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但这是否意味着以专著形式出现的室内综合研究成果将取*古报告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呢,我个人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考古学框架体系尚需不断完善,对于某些地域或年代上存在的考古缺环惟有通过田野考古工作才能解决,其它的综合研究成果无法取*古报告的基石地位;2、考古报告不仅能够公布一批发掘资料,同时还能够提出或解决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这是由考古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不久前结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田野考古学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当然,编写考古报告决非一件易事,要求编写者花费很多精力去做一些十分琐碎的事情。机械的统计和枯燥的核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漫长的整理、编写、出版周期也使一些人对考古报告望而生畏。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考古报告的重要价值,才才能克服诸如此类的困难,用平静的心态编写出理想的考古报告。
二、考古报告应讲究科学性和客观性,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公布发掘资料
考古报告应按科学著作对待,对于当今及以后的研究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无论发掘的对象是古代遗址或墓地,均具有不可再生性,多年以后,考古报告可能会成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应将科学性作为衡量考古报告优劣的首要标准。客观性也是衡量考古报告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应避免为了迎合个人的学术观点而人为地舍取考古资料,坚决反对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在考古资料中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一本理想的考古报告,应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公布发掘资料,兼顾考古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扩大考古报告的研究和使用价值。不仅告诉读者你发掘到了什么,表明你的基本观点,同时还应告诉读者你是怎样发掘的,一方面别人可以通过报告检查你的发掘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发掘经验。考古遗存种类繁多,地下埋藏条件各有差异,通过一两次发掘很难对一些特殊现象得出规律性认识,对于发掘经验进行必要的总结,以及通过整理报告对发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反思都应在考古报告中体现出来。
三、考古报告的编写形式应倡导多样化
经过多年的积累,考古学界对于报告的编写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完成了一批如《西安半坡》、《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姜寨》等精品报告,至今仍为多数学者所遵从,在此应肯定学界前辈对编写考古报告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学科发展的日益成熟以及各种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对考古报告的编写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编写模式确实需要大幅度改进。最近两年出版的《舞阳贾湖》、《天马—曲村》两部报告在编写形式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值得学界同仁借鉴。前者广泛吸纳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使考古报告的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学科研究的需要;后者真正做到了全面、系统、准确地公布考古资料,较好地体现出了考古报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装帧精美,堪称考古报告中的上乘之作。考古报告的编写究竟采用哪种形式更好,要视个案发掘的具体情况而定,编写者的学术思路也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要受到很多客观条件制约,但均不能成为降低考古报告学术水准的借口。编写形式的多样化,将会增强考古报告的学术含量,也会满足社会各界对考古报告的不同需求。
四、高质量的考古发掘是编写出理想考古报告的最重要的前提
没有高质量的发掘,理想的考古报告也就无从谈起。所谓高质量的考古发掘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1、学术目的明确,通过考古发掘能够提出或解决重要的学术问题;2、发掘过程科学化和规范化,能够最大限度获取考古信息资料;3、发掘人员结构合理,发掘设备种类齐全。这里主要指主动性发掘而言,对于抢救性发掘的质量要求可能略有不同。有了高质量的考古发掘,还要妥善处理考古发掘与编写报告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考古报告的主要编写者应为参加过该项目发掘的人员,如果将两者断然分开,将会严重影响到报告的质量;2、发掘、整理、编写这三个环节不能无限期隔离,有时可同步进行,增强考古报告的时效性;3、如果是时间较长的发掘项目,如都城考古等,应出阶段性发掘报告,或出发掘年报,不能指望一次性搞清全部问题,从而造成考古资料的积压。将发掘资料整理到一定阶段,如果确实发现个别需要在田野中才能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一次补充性发掘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五、要编出理想的考古报告,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财力的投入
对于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也需要足够的时间,编写者可以在整理阶段系统消化考古资料,及时总结发掘得失,这对报告的编写及以后的发掘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用自然科学手段对考古标本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地利用考古资源,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也是当今考古学发展的趋势,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如果有条件,还应投入一些人力、财力对过去积压的考古资料进行整理。有些遗址非常著名,可正式发掘报告至今未出;也有些发掘资料年代久远,当事人已离开了原来的岗位,给整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本着对学科发展负责的态度,亦应将这些报告编写出来。也许难以成为理想的考古报告,但由此可以将考古发掘对古代遗存造成的破坏降至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