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使用流通“银锭”。光绪年间大量铸行流通银元,是受外来银元的大量输入的影响,并以自制银元来抵制外银的肆意侵入。银元在我国的大量铸行流通,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货币制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货币史新的开端。
光
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率先铸造有皇帝年号,背面为龙图的银元。随后,各省相继设局,以广东模式铸造本省银元。由于新的银元相对旧的银两携带、换算方便,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流通顺畅,迫使旧的银两制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户部于天津设立造币总厂,以期使全国制币权归于中央,但遭到各省抵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即除户部设总厂外,各省局并为直隶、湖北、江南、广东、福建、奉天、河南、四川、云南九厂,统由户部管理。宣统二年(1910年)户部奏准银、铜各币未铸权归天津造币总厂铸造,将湖北、四川、云南、奉天、广东五厂改为分厂,其余各厂一律裁撤。
有史料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曾设江南省、站所在江宁府(今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建制,分设安徽、江苏两省,设置江南省的时间只22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两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以江苏及周边用银元流通量大为由,奏请朝廷在江宁建厂,定名为“江南造币厂”,币面沿用清初“江南省”名,由此出现了已无江南省建制的“江南省造”银元。
“江南省造”银元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铸,没有干支纪年,被称为“老江南”或“江南老龙”。从次年(光绪二十四年)始,币面增加了干支纪年,依次为“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
“江南省造”银元正面除S纹圈外还有珠圈,背面有弦圈与无弦圈之别,龙形有眼珠凸或凹两式,龙尾有平尾、翘尾之分,边形有齿边、光边、人字边之别。在文字上也有多种差异,尤其是“戊戌”纪年中有少量误铸成“戌戊”,成为“江南省造”银元中独有的错版币。
但“江南省造”银元中,除了“戊戌年错版币”那枚外,最珍稀的是那枚无干支纪年的“老江南”和戊戌年的“珍珠龙”版这二枚。原因是这二枚银元做工精致、铸造量少、存世量有限。据华光普著1999年版《中国银币目录》中的估价,“老江南”人字边6500元,齿边8000元,光边12000元;“珍珠龙”版已是3000元了。
经过多年的寻寻觅觅,我终于集到了“老江南”(齿边,见图一)和“珍珠龙”(见图二)这两块珍稀银元,特拍成照片,奉献给广大藏友共同欣赏。“老江南”币重26.9克,直径39.5毫米,厚2.4毫米,自然包浆,龙鳞略有磨损,品相较好。“珍珠龙”币重26.35克,直径39.6毫米,厚2.4毫米,自然包浆,稍有碰击划痕,龙鳞上珍珠圆润饱满,粒粒清晰可见。这在大清众多银元中,虽有各式各样的龙图,但也许是唯一的一枚珍珠龙,堪称龙币中的精品。
(2007年1月10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