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M4—0200),于2002年春出自叶县许灵公墓。从同出铜戈铭文“许公宁之用戈”,可知墓主为《左传·成公二年》所载许国国君灵公。该墓经清理共出青铜器280件,多数属楚文化风格,如升鼎和透空饰件等。据此推测,饰件的铸作年代当在许国迁叶至许公宁卒年前后(约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47年或稍后),属春秋中晚期的偏早时段。由其形制和制作遗痕来看,这一饰件可能是铜匜的附件。
此件总高58毫米,宽48毫米,壁厚2~3毫米(图1)。表面呈青绿色,锈蚀较轻,顶端及部分纹饰有裂痕。内腔有残余的红*范土内腔,上部有黝黑色脆性残余物(图2),与该时期铜器常见的鑞焊料锈蚀后的情状相同,表明此器原先是用镴焊与本体联接的。
器顶由众多透空蟠虺纹构成的纹饰群,是这一器件最复杂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经仔细观察及用X光断层扫描仪检测,得知纹饰群由13种纹样组成。它们都依中轴线对称分布,高低参差与排比组合相结合,寓变化于齐整之中,构成为华丽繁复的艺术形象。多数纹样由1或2根铜梗支撑,部分铜梗相互交错和穿插固然是为连接牢固的需要,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的视觉效果。
2003年12月,谭德睿应李学勤先生之请,考察了许公宁青铜器群,确认透空饰件为失蜡铸件。为进一步取得实证,判明饰件的结构、成份和制作工艺,李元芝、张方涛、华觉明和张明悟于2006年9月同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由该院何方成、杨建伟、杨党纲、董天祥等专家指导,选取工业CT(BT-400-1)和便携式X光荧光仪作了分析检测;并用线切割在器件下部取样,由姚秀辉、陈坤龙作了能谱、背散射和金相鉴定。检测结果表明:
纹样、铜梗和饰件本体都是整体铸造成形的,其间绝无铸接或焊接成形所必然出现的界面或扩散层(图3)。BR饰件的化学成分为:铜78.4%,锡15.0%,铅6.5%,银0.1,属高锡中铅的铅锡青铜合金。银含量较高,应是熔炼时由矿石带入的。
试样由α+(α+δ)组成,为典型的高锡青铜铸态组织(图4)。背散射电子像显示锈蚀层中的黑色点状物为铜的氧化物,整个断面较均匀地分布的白色颗粒为游离铅。
能谱面分析表明焊料的主要成分为锡。背散射电子像和金相检测显示的多量白色块状物为锡的氧化物。
综上所述,工艺考察和理化检测都确证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由整体铸造成形。鉴于纹饰群内里为未经加工的本初铸态,器表、铜梗和纹样均未发现范缝遗痕,故可排除复合陶范铸造之可能;同时也没有发现铸接、焊接(饰件与器体的镴焊已如上述,不属于铜梗、纹样及饰件成形的范畴)和锻接的任何痕迹,故透空饰件之为失蜡铸件殆无疑义。
按迄今所知的先秦失蜡法重器,以楚共王熊审铜盏的铸作年代为最早,约公元前560年或稍晚。淅川铜禁和曾候乙尊盘的年代下限,分别为公元前552年或稍后和公元前400年或稍后。许公宁透空饰件铸作年代之下限约与淅川铜禁相当。这几件器物无论其铸造方法、纹饰构成及装饰手法均属于同一工艺类型,具有相近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从而构成一脉相承的有序的技艺发展系列,绝非“无法解释”和“不可思议”,而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的说法也是全然无稽的。
作为春秋中晚期失蜡铸造之一标志件,许公宁透空饰件允称先秦失蜡法的典例,它的出土和研究、鉴别再次证明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失蜡法是先秦铸师的辉煌和影响深远的重大技艺创造”。
2007.1.26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