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年前
外国人也知道长沙有位孝顺的定王
距今99年前,连外国人都知道长沙有个定王台。现在长沙的公交车上,常常可看到散溢阳光气息的学生给老人让座。他们应该都知道二千年前长沙有位孝敬的定王刘发。二千年前,刘发来到长沙,赠给我们这座城市的遗产,就是一把可打开亲情之锁的孝敬之钥。
九十九年前,即1910年3月,美国人埃德加·盖洛来到长沙,蓝眼睛钩鼻子的盖洛对长沙的印象深刻,他后来著文追忆他对长沙的了解时说:“长沙图书馆所在的定王台,二千年以来,一直被用于纪念孝顺的西汉定王刘发。在二千年前,定王刘发常常登上长沙东南城门内的一座高台,每天向故乡眺望,思念他的母亲。自此以后,因为长沙人重视孝道的原因,在定王台遗址先后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庙宇纪念定王。至19世纪末,最后一座在遗址上纪念定王的庙宇建成,文人们在定王台举行诗会。不过,本世纪初(即20世纪初),进步的湖南巡抚又把定王台上的庙宇改造为拥有数间阅览室的漂亮图书馆。馆内藏有《大英百科全书》和中文的《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卷帙过于浩繁,仅贴标签,就花费了数月时间。在我看来,晚清中国官场的新气象与旧思想保守性的结合,在定王台上的这座长沙图书馆中也得以充分表现。”
晚清时期
人们已考证定王台当建在龙伏山上
美国人盖洛也知道长沙图书馆就是定王台遗址,不过他所沿用的是长久以来一般的说法。
其实,晚清时期,夏献云等人均撰有《定王台考》一类的文章,在文中,人们或明或暗地透露:定王台,可能建在龙伏山山脊上,这里才是一座城市的高处,而后来的定王台搬到山腰之下,却事出有因。
据考证,定王台之所以被后人搬到了山下,是因为,“台废址存,(原定王台所在的山冈)遂称为定王冈”,但是“后人,于冈前建庙,又称为定王庙”,也就是说,本来定王台可能是在山上,但是因为战乱等原因,定王台原址荒废,而人们在定王台所在的山冈前,即山冈下,建起定王庙,将定王庙由此误会为就是定王台的遗址,定王庙后开始筑起高台。这一后来兴起的新台,反被人们误以为就是原来的定王台。代代因袭,遂使人们忘记,当年孤独的定王,“想要有个家时”,是站在山顶上的高台上,尽可能远眺湘水外的渭云春树。他希望穿透西北的浮云,望见长安宫廷内的母亲,和有母亲的家,然而亲情却总是隔着万水千山。定王觉得自己慢慢长成山上的一棵树,而不再是寸草时,却不能报答母亲以阳春三月一样灿烂的阳光。
据考证,龙伏山山脊,正是今天从天心阁蜿蜒而来的建湘南路。人们把长沙市图书馆所在指称为定王台,这里其实可能只是后人所筑的定王庙遗址。
长沙定王庙始建于东汉汉章帝、汉安帝时,此事《后汉书》中有确凿记载。此后,历代更是修筑定王台,兴建定王庙不止。只是1938年11月文夕大火,使定王台成为一片废墟,此后这座渴望亲情,寄托人们孝思的定王台再也没有恢复,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文化上的缺憾。
在清嘉庆十九年,湘潭人周廷茂等人曾“倡众重修”定王台及定王庙,在定王台庙旁四周砌石,增高地址,一时称为栋宇辉煌。定王台由湘潭人而中兴,后来晚清夏献云再次修葺,定王台更成为郭嵩焘、王湘绮等长沙晚清名流觞咏之地。据记载,清嘉庆年间重修定王台时,地基挖得较深,在地底挖出不少古砖,这些古砖当时人猜测可能是西汉定王宫苑中的遗物,或者是东汉时期定王庙的砖块。可惜,当时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他们把这些古砖,最后做成砚台,成为桌上清供,岁月变迁,最后纷纷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