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竞相研制原子能飞机
人类一直幻想着能“站得高、行得远、跑得快”。人们用智力制造了许多工具,在高、远、快等方面各有建树。能纳三者于一身的是飞机的发明和改进。在夙愿初遂之后,人们进而追求起“最佳飞机”来。这个所谓“最佳飞机”就是既飞得高,又飞得远,还飞得快的机种。 截止目前的资料,有关这三方面的“飞行之最”,已有数字统计。先看最高的飞行记录,那是一架苏制“高空战略侦察机”写下的:升限为36240米,平均每分钟爬升15500米。这恰好相当于从海平面一下子飞上两座迭起来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再看飞行最远的记录,由英法合制的协和客机保持着,它在3个半小时内,从巴黎起飞,横越大西洋,径抵纽约,飞行航程为5800多公里;其军用远程战略机更创下20168.78公里的世界纪录,持航力已达到了地球赤道的半圈。快飞记录是由美制SR―71高速战略侦察机创造的,时速为3523公里,时在1976年7月27日。此后还没有破记录之举。 如果将这三项记录统一在一种飞种上那该多好!当前,这种最佳飞机已在研制之中,人们叫它“原子能飞机”。美苏在这项研制中,已明争暗斗,激烈程度实属“空前”。 美国人向来信奉“制空权”的。在原子能飞机的研制中也“捷足先登”。既要用核动力,又要防核辐射,不得不在飞机上加设又厚又重的铅板。美制世界首架此机自重才100吨,而机内绝辐射的铅板竟重达50多吨!其笨重可想而知。但一试飞,却出现了奇迹:起飞轻便出人意外,在空中飞转自如,更令观众啧啧称奇。观测人员报出的一系列数据使人兴奋不已。时速――1600公里;持航――30000公里;高度――120公里。 试飞成功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当归于它的核能力。这架飞机的燃料是铀235,原子能引擎有475000匹马力。凭借着这强大的核能力,它轻而易举地克服了其他任何动力的空气发动机飞机不能飞越大气平流层(离地面大约40多公里)的“限制”;它居然达到了借助于火箭发动机飞机(亦即航天飞机)的某些优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一开头,苏联自不甘落后。苏军急起直追,并很快后来居上。苏制原子能飞机在机式和轻材料方面作了一番“革故鼎新”。苏联人把美式短肥机型改为富于流线的纤长式;机翼由一组改为前后两组,并别出心裁地把前组改为三角形,后组改为“后掠式”;只保留了比较合理的原子能引擎装在机尾(美制如此)的做法,马力亦有所加大。苏式机明显进步在于,已找到了一种重量只有铅材料四分之一的良好金属来隔绝核辐射。故苏式原子能飞机比美式原子能飞机更为轻便先进。据外电报道,苏制原子能飞机时速已高达2300公里,比美制机要快了一倍;飞行高度已达到180公里,比美机又提高了三分之一;持航率的提高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令世人瞩目,尤令美军暗叹。 美军为了赶过“后来者”,眼下已集中了一批专家,不惜“一切代价”,“加紧研制更理想的‘最佳飞机’”;苏军为了继续保持这一优先势头,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苏为研制性能最佳的原子能飞机已明里暗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全面的高科技对抗。 美苏竞相研制原子能飞机给人启迪是多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笔者以为,这种“最佳飞机”已孕育很久了,成型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