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25 FOXBAT
相关资料:向速度极限挑战的MiG-25
别连科叛逃
MiG-25是米格系列中极特殊的一种。为了对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
YF-12
截击机,米高杨设计局从 50 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这一机型,MiG-23
和 MiG-25 实际上是同时研制的,不同的只是 MiG-23
由于要取代 MiG-21
做主力战机所以米高杨亲自挂帅抓具体研制,MiG-25 从开始设计到造原型机由格列维奇具体负责,64
年他退休后改由他人负责。那时苏联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两倍于音速的飞行已在
MiG-21
上实现,设计局不少人都在谈论何时能以三倍音速飞上三万米。但是,大家也都明白,要想飞三倍音速,就必需突破另一障碍--热障!
当 MiG-19 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以马赫 1.3 飞行时,流在机首的气流温度达到
72 摄氏度。在以马赫 2.05 飞行的 MiG-21
上达到 107 摄氏度,在马赫 3 时将达到 300 摄氏度!而当时苏联没有一种半导体能够在
65 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想飞三倍音速,这一关非突破不可。“眼睛在眨巴,手里紧忙活”,设计局的人对这句俄国名言心领神会,有些人开始了计算,其他的人开始走访有关厂家,很快的,工程初具雏型。米库林和图曼斯基拿出了大推力的发动机,所以
MiG-25 研制过程中要解的主要问题是机体设计问题和电子火控系统/飞行控制系统问题。在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洞中试验了几种不同的气动布局,最后选中了双发双垂尾两侧进气上单翼布局,接下来就得决定到底用啥材料。硬铝是不能用了,用钛吗?那东西不但极其昂贵且极难加工,而且能耐高温的铆钉等连结材料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这条路显然不实际;用钢倒是条路,用钢来焊接就不需要铆钉,而且二战后由于重建的需要苏联各地开设了许多焊工学校,不用担心找不到熟炼的焊工。经反复考虑后米高杨决定用钢,在某些关键部位用钛铝合金。决心一下,研制队伍的所有人员倾巢而出,有的杀到冶金工业部的研究院和实验室去探讨如何尽快拿出坚固耐腐蚀且抗高热的钢材,有的开始全面改进当时所用的加工,制模,冲压和焊接工具,有的开始研究显微冶金学,等等。车间里所有的铆工都改行做了焊工,又添置了新的焊接设备。准备大干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