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曼的冲锋手枪的其中一种结构,不过此图中未有画出快慢机的具体结构来莱曼所改装过的1911式手枪都不尽相同,最初的型号只能全自动射击,而后来的型号则具有快慢机功能,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但所有的这些改装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安装有前握把和枪口防跳器。在当时,德国毛瑟公司和西班牙星公司都在生产的冲锋手枪,但都没有这些的装置。这说明莱曼虽然只是一个小枪匠,但他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他是思考过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过高的射速所产生的操控性问题。
此外,莱曼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他改装的是柯尔特原装的1911式,这比西班牙星公司的山寨枪要困难得多。因为西班牙的山寨1911式其实只是外形和基本结构相似,其击发机构与原装1911式是不同的,要改成全自动还比较简单,只需在套筒上加上一个装置(通常是上下滑动式的快慢机),使其在套筒复进到位的时候如果扳机仍然保持扣压状态,就能自动抬起击锤阻铁。而原装的1911式如果只是改装成只能全自动射击还比较容易,但要加上快慢机选择射击方式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装数个零件。这也可能是他的每一把改装枪都不尽相同的原因,他一直在摸索和改进更完善的方法。
莱曼在他被捕前改装的那最后一把枪也许是最成熟的设计,所以美国陆军在1930年代中期要求F.B.I.把这把手枪借给了他们,并且在春田兵工厂针对1911式冲锋手枪在军事用途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广泛的测试和评估。虽然最后莱曼的冲锋手枪不被考虑作军事用途,但陆军总结报告认为莱曼这种对1911式制式手枪改装的武器在全自动时是可靠的和可控的。当陆军把手枪归还给F.B.I.时,原本的快慢机按钮却不知怎么丢掉了,只好用一个普通的螺丝来代替。
由于莱曼改装的手枪在1930年代中期引起美国陆军的注意,柯尔特公司从莱曼改装的手枪上获得灵感,并着手研制自己的选射型1911式冲锋手枪。开展该项研究计划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增加柯尔特对研制军用型1911式冲锋手枪和卡宾枪的兴趣。该计划在1938年开始,研究和发展小组由威廉·斯沃兹(William L. Swartz)和贺瑞斯·肯尼迪(Horace J. Kennedy)领导,肯尼迪在1949年7月28日把他们的设计成果申请了专利(专利号2,462,505),而这项设计正是在莱曼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而且同时研制有.45 ACP和.38 Super两种口径。虽然柯尔特实验的选射型1911武器系统在可靠性方面没什么问题,但由于军方还是更关注像M3A1“注油枪”和司登冲锋枪这样更廉宜而且在实战条件中更有效的冲锋枪,而且据说.45 ACP型在连发时就像“高射机枪”一样,其难以操控的程度可想而知,而.38 Super口径虽然比较好点,难怪当初莱曼改枪的对象大多选择.38 Super口径。但这种口径的冲锋手枪的使用效果还是让军方的人无法接受,因为军方对士兵自卫武器的性能要求可不像银行劫匪的要求那么低——只要打起来够吓人就行,所以柯尔特的选射型1911还没正式推出就流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