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目标的动态建模
关于机动目标运动模型的建立,是现代和未来陆战平台火控系统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坦克低速段的平均加速度已达1.5米/秒。美国未来战斗系统的履带式样车更是提高到1.9米/秒以上。陆战平台在战场上的“规避战术动作”,就是以低速段的加速为基础、充分利用掩避地形的蛙跳式前进。因此,未来战场上的目标基本上是在做非匀速运动;如果仍按匀速直线运动来考虑,在2千米距离上的方向射击误差可达到2~6米以上,很难命中目标。因此,解决机动目标运动的动态建模,成为设计数字化的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首要任务。
关于机动目标的运动模型,国外目前仍采用人为的方式预先假定,只作个别参数的自适应调整。美国学者辛格于1970年提出的随机加速度模型,早年被广泛用作机动目标的运动模型。随着装甲目标机动性能的提高,我国学者提出的“当前”统计模型和“参数辨识”模型的优势不断显现。“当前”统计模型虽然也是一种假定模型,但它对目标机动性的适应范围明显优于随机加速度模型,已成为国内机动目标运动模型的首选。
如果能够实时地辨识出机动目标的运动模型,那是再好不过了;但由于许多理论与技术上的困难,国内外一直认为无法辨识,一度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我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