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接下来,许光达第二就是抓装甲兵自己科研机构的组建,同时着手抓紧新型号坦克的研制,迎接坦克装甲车辆新型科研成果的春天。
1959年底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了。1961年8月17日经军委批准扩建为正军级的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通过全院和五机部有关研究所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刻苦攻关,我国自行研制的62式坦克、63式水陆坦克、63式装甲兵输送车等新型装备于1962至1963年相继定型装备部队。这些装备科研成果的取得,无不倾注了以许光达为党委书记的装甲兵党委和首长的心血。
许光达还经常深入科研一线,指导工作。1961年他在程世才和丁盛等首长陪同下亲临广西桂林地区,现场指挥了63式水陆坦克的山地和水网稻田实验。1964年4月14日装甲兵核效应试验大队成立了。1965年6月30日该大队在胜利完成装甲兵两次核武器效应试验后,在装甲兵科研院举行了庆祝会和图片实物展览。
许光达认真参观了两次效应试验的图片和实物展览,还登上遭爆炸严重破坏的有感生性剩余核辐射的苏100自行火炮车上,并反复详细询问有关破坏试验等情况。最后他同院领导一起与全体参试人员合影留念。这一幕幕都充分体现了许光达对装甲兵核效应试验研究工作的重视和厚望,以及对参试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许光达从受命组建装甲兵开始,特别是1950年11月3日接收前苏联10个坦克团的装备,并立即将其装备全部充实到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和3个独立坦克团时,他第一就是抓装备管理的组织建设,第二就是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重视关怀下,在上世纪50年代就颁发了《装甲兵技术工作条令》,实为装甲兵装备管理条令。
这是搞好装甲兵部队装备管理建设的“法典”。他还十分关心和重视人才的培养,亲自向中央军委提出:干部必须先经院校培养,不由战士直接提拔的重要建议。在他的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装甲兵系统当年凡文化低的各类干部必须进洛阳装甲兵文化学校补习文化;军政素质缺乏的必须到装甲兵学院和第一坦克学校学习军事;不懂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的干部,包括当时正军职的宋庆生技术部长也无一例外地必须到第二坦克技术学校去学习技术。我和几位不懂坦克技术装备的战友也从机关先后分批送到该校学习。
许光达还卓有远见地从1953年起,先后几批选派了麻志皓、周汉英、于庭兰、胡宗欣和张承远、宁克明,张书文、刘淑华和我等一批干部到前苏联斯大林装甲兵军事学院留学。当时我年纪最小20岁,军衔最低是少尉。1956年我们这些留学生回国度假,许光达设晚宴招待了我们,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苏联的先进军事、技术学好,回国来为建好装甲兵工作。还嘱咐我们要在搞好学习的同时,锻炼好身体,加强团结,增强同老大哥的友谊等,使我们感到非常温暖和深受教育。
我是那时最后一批唯一的一个留学生,1960年8月毕业前一年暑期回国度假,许光达百忙中在他办公室还单独接见了我。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年纪最小,也是学工程技术的,明年就毕业,一定要刻苦学习;要尽量多地学习和了解收集一些苏联新装备的知识和材料。他的这次接见和嘱咐令我永远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