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对成都“三圣花乡”等地的实地考察,结合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发现贫困山区的乡村旅游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重视程度、经营理念、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经营理念落后,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缺乏,乡村意象不够;市场定位不准,挖掘资源不深,活动项目雷同,产品质量低劣;个体经营为主,发展规模不大,家族管理粗放,市场竞争脆弱;业主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自为阵;业主与旅游管理部门实质性配合不多。从深层次分析,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氛围不浓。全社会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可行性认识不够,“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尚未理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具体明确,经营业主遇到困难,诉求渠道不畅通,解决途径不明确。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关心、投资、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还不够高涨。
二是规划编制滞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普遍缺乏规划,全县尚无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业主盲目开发和建设,乡村旅游字人发展,无序发展,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同时,全县的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也没有较好地体现旅游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光辉村的农家乐是靠新农村建设带动起来的,公路太窄,无法错车,一遇周末和黄金周,5分钟的路程却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
三是建设资金不足。现有业主大多是自筹资金开发产品,政府支持补助也仅是杯水车薪。发展资金紧张,不仅导致旅游产品层次低下,开发粗放,许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好项目上不去,精品特色形不成,而且导致市场营销资金投入不足,客源市场范围狭小、单一,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更快更大发展。
四是服务技能低下。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和服务员都是从一亩三分地走出、挽袖卷裤直接从事旅游服务,没有经过什么培训,旅游服务有何要求、标准、技巧无从知晓,“土”味走样,“洋”相百出,形形色色,参差不齐。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