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我,卢总下午从成都出发,中间碰到上次的老毕,晚上10点到达上孟,安排好向导,吃了饭,晚上12点,睡觉。
10月1日早上5点出发,中午10点到达7棚,向导迷路,铺开防潮垫睡觉,遇到迷路的老袁,刘姐等一群人,呵呵,大家提前会合。下午4点到达半山牛棚。商量明日休整一天。
10月2日早上8点出发,11点到达大本营。休整。整理装备。中午,老阿和北工大蔡瑜提前出发(另一队)。
10月3日上午4点起床,5点出发,上午9点到达岩壁,老袁作好保护,大家通过,继续上到冰川,一行人小心通过30度左右的冰川,铺路通过不知道多少的冰裂缝,这一端时间速度很慢。下午4点半到达4850一处坡度15度的冰坡,天气开始起雾,决定扎营。扎营中,老袁损失一根帐篷杆(掉到冰裂缝中),一夜无话。
10月4日上午6点出发,铺路通过冰坡,冰裂缝,大约7点半到达c2,小心绕过冰缝,9点左右到达c2上的一处坡度50-60度,长160-180米的冰壁。在这里,与老啊和蔡瑜会合。10点,大部队会合,整理装备。这时,出现分歧,老袁抱着练技术的心理,想领攀,我打听到蔡瑜有两年攀冰经验,想让他上,保证登顶。后来,也许大家不想再来一次了,让蔡瑜上。这段路修了有3个多小时,一直到下午2点过中间,老毕的绳包掉下,一直掉到c2的冰裂缝中,损失一根60米的绳子和一副雪镜,刘姐,卢总为了保证队上有人登顶,自动放弃,老啊,老毕,我,老袁,依次通过到达5250的雪坡上,蔡瑜继续向上探路。3点半,天气突变,在短站的商量后,大家决定下撤。最高登至5300米,后来,从旗云登顶照片看,离顶峰最多100多米。在下撤过成中,发现atc很不好用,在双绳下降冰壁过程中,由于绳子的重量,一个人更本无法将绳子穿过atc再连上安全带,由于我带的8字环,所以由我收绳子,在这个冰壁,双绳下降,留下了三根冰锥。下撤到c2,天快黑了,但是离我们的营地还有150米高差,由于一个帐篷留不下7个人,我们一行5人继续下撤,通过一些并裂缝,刚看到营地,又起雾,一会,天黑了,呵呵,还好,这是,重庆队的朋友正在我们营地给我们指路呢。晚上到达营地,下雪,睡觉。
10月5日,早上起来一看,还下雪,心凉了,下撤把,没时间了哦。漫漫收拾帐篷,在雪地里找东西,发现掉了一根冰锥,遭了,本一共只有六根,冰壁上留下三根,(如果那位大虾找到了,还我哈)老阿带走一根,我们只有两根。还要交替保护下撤啊,正郁闷中,忽然,刘姐拿着一个大冰糕掏啊掏,把它从雪堆里掏出来了,呵呵,心情一下开朗许多。一路和重庆队下撤,由于地形复杂,起床晚,出发晚,直到天黑的时候才到达岩壁,(幸亏有了老啊的脚印啊)下降又用了很久时间,晚上到达大本营,呵呵,都是熟人,聊了一下睡觉。
10月6日,下撤到上孟。
10月7日,回到成都。
总结:这次攀登,有很多总结的地方,说出来大家看看对不对。
1,向导。向导也会迷路。要知道哪个向导最熟悉路线,跟到走。
2,路线。由于第二次攀登,没有好好熟悉路线,导致在不同天气下,路线认识差异太大,走了一些冤枉路。当然,在没有路线资料的情况是另一回事情。
3,天气。对天气的认识还不够,在4300以下是大雾,但是这以上却是大晴天。以后,应该认识到这是可能的,等天气还是到c1或c2上等,对机会的把握要大的多。
4,器材熟悉及准备。对器材的熟悉,绳节的打法应多熟悉,到了上面,时间就是一切,不应在这些方面损失时间。对自己没去过的地方应多做器材准备,就我们而言,只有4根冰锥是不够的,耽误的时间太多,我认为,一个绳队,2-3人,应有10根冰锥才能有效,快速通过那个大冰壁。不应迷信报告,旗云说可以用雪锥下降,虽然我们也是10月攀登,但这次用的上雪锥的情况及少,还是5日下雪后在下撤过程中才用上的。
5,装备好坏。呵呵,装备好,有很多好处,在3日上c2过程中,我们队的两双铝合金冰抓很有点扎不进冰。在上冰壁的时候,就更老火了。在下撤过程中,我队一人,重庆队两人由于没用高山靴,用绑式冰抓,都出现了快脱落的情况。要知道,在30度冰坡穿冰抓是非常危险的,只要滑坠,是不可能制动的。(也许高手可以把)。在打冰锥的时候,发现bd的比camp的好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体力。
6,防止装备掉下去。呵呵,这我们是吃了亏的了,在冰坡上,应把所有的东西绑起来,绳子的一头栓在背包上,再连上安全带。这次老毕的雪镜掉了,第二天眼睛还很疼。
7,个人认为攀登这个山峰需要的器材如下(2-3人)。快挂6-10副。冰锥10根。雪锥6根。接组绳30-50米,路绳30-50米。小镐3-4只。雪杖1-2根。扁带,辅绳适量,对讲机人手一只。感谢胖鞋制作的雪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好用,很轻,强度反正没有被拉烂,就是在打雪锥的时候,有时候会把上部直角的一边打弯,但不影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