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怎样才能被街拍”成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悬案。一方面,翻阅国内最著名的街拍网站P1.cn,上边的对象基本都处于16至20多岁,而其风格也颇为雷同,除了在背景上能得到“他乡遇故知”的亲近之情,从视觉饕餮上来说,远远不及国外网站之丰盛。在国内,一个衣着考究的老绅士走在大街上往往都不会受到那些年轻街拍网站的眷顾;若置之于巴黎或日本街头,说不定翌日就能登上Jak &Jil或GQ的版面。这个问题的关键直指向了街拍者的品味,他们直接铸就了这个行业的水准,掺不得一点假酒。如The Sartorialist的Scott Schuman在拍摄前用光取景构图上都孜孜以求,甚至叫Carine Roitfeld在匆忙的时装周期间都要来配合他的要求,将街拍当成艺术来拍,人家怪不得能红。而摄影者的专业素质一旦不达标,那这个品牌当然也就碍置了高段位人士的品读。至今,在国内仍找不到一个有真材实料、能独当一面的街拍摄影师,这无疑是一大败笔。
另一方面,《i-D》杂志前些年曾派出著名摄影师Paul Hartnett到中国各大城市采风,稍一比较,立刻就能发现他的拍摄对象与国内从业者的明显不同,前者更青睐于Local化的地点和对象,例如工地里的工人。而国内从业者的对象则显得更“时髦”和“西化”,倘若走在北京大悦城等大型百货地标,你往往能遇到不下4、5组的拍摄队,叫那些被拍的少男少女们应付不迭。
Paul Hartnett说:“多年来,我一直问自己这么多年纪录的趋势是什么?答案太多了。从用推刀在头发上画出造型,到将牛仔裤漂白,或者在皮夹克上喷漆。实际上,真正吸引人的是他们的动机、想法和他们希望表达自己个性的愿望。”摄影师Justin Guariglia甚至曾以“上海睡衣众生相”为题拍过一组作品,画面里尽是如今“迎世博,拒睡衣”的严打对象,但就这一组作品反而更受普罗大众们的欢迎。究其实质,还是那个类似于“民族的即世界”的老道理——“最接近本质的即是最好的”——而这远远超越了表面的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