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街拍杂志
与如今遍地开花的街拍博客相比,纸媒在表现形式上注定处处受限。实质上,街拍最早的载体就是杂志,但因如今网络的发达,无论是更新速度还是内容丰富上,都是纸媒们怎么比都比不过的,这种先天发育不良,也只能是逼着杂志或是把街拍做成开胃小菜,或是往标新立异的路子上走。
青木正一(Shoichi Aoki)是很早就开始关注街头文化的摄影师。在90年代中期,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东京年轻人在打扮和思想上产生了显著变化。他指出:“这种变化并不是纯粹模仿欧美的潮流,而是融入个性化的日本传统元素。例如和服、腰封、木屐以及大量的二手设计师服装。”这股新潮流的涌动,促使他在1997年创办了第一代的街拍月刊杂志《FRUiTS》。这本杂志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你可以看到Vivienne Westwood的朋克文化是如何在日本兴起,可以看到原宿地区的女孩子是如何把自己打扮成Lolita式的洋娃娃,以及那些年轻人是怎样在自己的服饰上搞花头,例如在衣服上别上塑胶玩偶、戴起叮当作响的廉价金属首饰等。更重要的是,《FRUiTS》所呈现的东京面貌不仅灌输给当地年轻人“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时髦”的知识,某种程度上讲,它更定义了外来者对东京、乃至于日本的面貌判断。
其后,《FRUiTS》的次线杂志《Fresh FRUiTS》在2001年创刊。而它的姐妹刊《Street》及《Tune》亦相继出炉。如今,《FRUiTS》专门定位于街上的年轻女生,《Tune》是男生版,而《Street》则负责赚外汇,亮相的统统都是老外。最离奇的是,翻阅它们其中的任何一本,你都会诧异地发现,竟然没有广告!据说,它们光凭发行也能盈利,这对如今以广告客户唯首是瞻的大杂志来讲,实在有点讽刺。
而在街拍的操作方式上,“旁门左道”中排头块招牌的《Vice》杂志就很不简单,它们从不做普通的街拍赏析,而是分为DOs And DON'Ts,无论是有型的,俗鄙的还是搞笑的,总之每张快照都有故事,有看点,有嚼头。配之口语化的毒辣点评,针针见血,教人看得舒畅。这个幽默的单元远比普通街拍受欢迎。在2009年2月的时候,《Glamour》杂志还有样学样搞了个叫“Dudes and Don'ts”的单元,讲作为一名花花公子的注意事项,倒也颇受好评。然而不知为何,前段日子《Vice》杂志在自家的一个Blog宣布说可能不久将要关闭这个单元,粉丝们一听急了,遂联名上书反对。幸好,如今我们还看得到。
而对国内时尚杂志们来讲,街拍无一例外地被当做了佐酒小菜。去报亭里随便翻阅几本时尚杂志,本本少不了街拍单元,甚至就连对象都大同小异。不仅于此,一些模特可能还会让你感觉似曾相识。事实是,除了业务外包出去的,国内杂志为图省事,不少街拍对象都直接偷梁换柱成单位同事,或身边友人,真会到街上实打实卖力去拍的屈指可数。因此也造成了这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与其这般,倒不如把早已饱和的香港狗仔队拉来一票,以他们的“专业素质”,搞稿街拍真是小菜一碟。
除此之外,博客与杂志在内容上的定位亦愈加模糊。原因在于,如今街拍博客红了以后也纷纷跑来分一杯羹,The Sartorialist的博主Scott Schuman出了同名新书《The Sartorialist》,Face Hunter的博主Yvan Rodic也和Thames Hudson出版社签好新书合同。但坦白讲,这种动作形式更大于实质,本来就僧多粥少的局面,除稍捞一票之外,博个好名声对他们来讲恐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