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俯身献菊花 大话135相机卡口变迁史

王朝手机·作者佚名  2012-03-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就像最先进的航天飞机所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直径取决于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两匹战马屁股的宽度一样,现在最先进的35mm全幅数码单反相机的画幅尺寸其实来自于1913年德国小镇的机械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所设计的使用电影胶片的史前莱卡,即Ur-Leica,画幅尺寸36×24mm,1924年开始量产的A和B型徕卡是不可更换镜头的,到了1930年,C型徕卡问世,配备了两支Elmer可更换镜头:Elmer 35/3.5和135/4.5,这正式拉开了35mm可更换镜头相机的序幕,前面这abc都统称为徕卡I型。

1932年,徕卡推出了徕卡II型,在II型上面出现了两个最引人瞩目的新特性,一是实现了联动测距,这是RF相机基础中的基础;二是出现了徕卡原创的L39螺口,这是可更换镜头35mm相机领域中的一间大事。L39在此后的22年间几乎成为了旁轴测距相机上的标准接口,直到1954年徕卡下定决心换用M卡口。

L39螺口没有专利,因此被各国相机生产商广泛的采用,顺带仿制机身,仿制最来劲的是日本人,比如尼康佳能这俩。螺口的不利之处在于拆卸不易,从镜头向机身传递光圈数据也很困难,这点在出现联动测光的需求之后尤为突出,所以从螺口向卡口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954年,徕卡推出了旗下首台采用崭新的M卡口的旁轴机身:徕卡M3。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M2、M4、M4-2、M4-P、M6以及M6 TTL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演变改进而来。

M3的出现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脱了原本徕卡螺口相机设 计,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进。作为第一款抽力式相机,M3大大提高了更换镜头的速度,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拍摄速 度,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镜头螺口的损坏率(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所有的徕卡M卡口镜头,两头都是平的,而且没有镜片突出于镜筒之外,这是保证摄影师在更换镜头时无论正放还是倒放都不至于划伤镜片)。同时M3还首次采用可自动出现相应框线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而只用一个旋转按钮 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的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事实上的业界标准。

从1954的M3到现在最先进的M9,X1,徕卡M卡口一直都没有变过。在当时来说算是相当先进的徕卡M卡口从54年开始还有25年的专利保护时间,日本各家相机工厂基本上没法继续仿制或者在这个基础上去超越徕卡,便把兴趣更多的转向单反系统。

英雄迟暮:宾得相机接口演变史

最早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之间的接口五花八门,有螺口也有插刀式的卡口,到40年代的时候Praktica设计的M42螺口逐渐成为了接口的主流,而且由于M42接口标准是开放的,所以很多大大小小的相机生产厂都开发出了自己的M42机身,这也让M42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接口,没有之一,日系的相机厂家掺和进M42的也非常多,比如Pentax,Ricoh,Yashica,Mamiya,Fujica,Chinon,Cosina,Vivitar 等等,开发了近百部机身,其中Pentax坚持到了70年代中后期,才最终的放弃了M42,转而使用了K卡口,这就是著名的PK卡口,宾得在这个事情上还真不是一般的顽固。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