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80年代中后期,自动对焦成为了技术发展的趋势,佳能先是在NewFD卡口的基础上弄了个T80来试探市场反应,结果嘛,不说了。在FD基础上的小修小补很难完美的适应AF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且更何况佳能当时心中还有着另一个只实现了一半的梦想呢。1987年,佳能推出了EF卡口,这是一款完全电子化界面和大口径化的内三刀卡口,内径54mm,像场定位距44.8mm。没有任何机械信号传递结构,只靠机身上8个,镜头上7个电子触点来完成传递光圈距离,对焦驱动信号,供电等等功能。EF卡口有两个优势是佳能所独有的,首先是大口径卡口有利于制造大口径镜头,随着EOS630(报价 参数 评测 图库)同期推出的EF50/1.0,EF 200/1.8L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第二点就是EF卡口没有机械驱动和传递的界面非常有利于密封,佳能后来1系列顶级机身的防尘防滴溅特性令人耳目一新钦慕不已,可以说,佳能EF卡口为整个业界指明了方向。
当然,说句老实话,尼康未必不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但是尼康庞大的用户人群里,常常是一台尼康相机父传子,子传孙,这既是尼康的财富,也是尼康的拖累,完全没有办法像佳能那么洒脱,另外,尼康一直到F5都坚持顶级机身必须能够换顶的设计思路,这也决定了尼康完全无法对单反机身的密封性提出要求,那么,全电子接口的卡口界面也就成为并非必要的事情了。
奥林巴斯在影像业界是个很诡异的特例,从来不缺乏天马行空的经典之作。早在1963年,奥林巴斯就推出了一款半幅单反相机PEN F,时至今日仍是很多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骛的精品。
不过,在135单反相机领域,OM-1才是奥林巴斯的滥觞。1972年,奥林巴斯发布了旗下第一款135单反相机,取名为M-1,由于侵犯了Leica M型相机的注册商标,故改名为OM-1。OM即Olympus M system的简称,这也是其卡口的名称。OM-1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小的单反相机,它采用了将五棱镜深入镜箱的设计,所以机身非常小巧,而且取景器十分明亮,取景范围高达97%,加之采用了空气减震器,使得快门释放的震动和声音大大降低,还具有反光镜预升等功能。OM-1前后生产了近15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之高。不过,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奥林巴斯在之后的单反产品发展上只能剑走偏锋,开发小型化的产品。从MF向AF的进化过程中,尽管奥林巴斯早在1983年就推出了实验性质的OM-30,但第一款真正的AF单反相机OM-707却是在1986年才发布,并有8支自动对焦镜头一同亮相。OM-707的卡口尺寸和最早的OM-1一样,老的手动对焦镜头同样可以在OM-707上使用。不过,OM-707的销售业绩惨淡,奥林巴斯也因此放弃了135单反相机的开发,转而生产ZLR桥式相机。至此,OM卡口也走到了尽头。
2003年6月,奥林巴斯旗下第一款可更换镜头数码单反相机E-1问世。它采用了全新的4/3规格、500万像素的柯达CCD和新的镜头卡口系统,奥巴称之为4/3系统卡口,而与之配合的Zuiko Digital镜头采用的即是4/3系统卡口。目前,除了奥林巴斯自家的Zuiko Digital镜头外,4/3系统卡口阵营还包括徕卡为其合作伙伴——松下生产的D型数码专用镜头和适马的部分镜头。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4/3和之后的macro 4/3已经不算135相机了。
当1959年美能达第一款135单反相机SR-2问世的时候,MD卡口就被固定下来,美能达早期的手动镜头为MC镜头,后期的则为MD镜头。美能达的MC和MD镜头是同种机械卡口,都为MD卡口,仅仅是生产年代以及接到机身上所能实现的功能不同而已。MD镜头又分为早先的MD ROKKOR镜头和后来的MD镜头。MD ROKKOR镜头和MC镜头一样,只有手动和光圈优先AE功能;而MD镜头则能够实现双优先AE和程序AE功能。MD ROKKOR镜头在镜头上标有“Rokkor”和“Minolta”,而MD镜头则只标有“Minolta”。
不过,早期美能达无论是相机还是镜头都不算出类拔萃,直到1985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一体化的AF单反相机α700(报价 参数 评测 图库)0后,其光辉和荣耀才达到顶峰。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摈弃了自己一直沿用的MD卡口,改为MA卡口(就是现在的索尼α卡口)。与MD卡口相比,MA卡口的内径由原先的45mm增大到50mm,镜头的光圈环也取消了,改为机身调节,镜头与机身之间的信息交流全部依靠电子触点。
2006年,美能达将相机业务卖给索尼后,其MA卡口也被索尼继承了下来,而索尼在此基础上也继承了很多美能达原有镜头,并且推出了数支卡尔•蔡司ZA自动对焦镜头,但是除了卡口名字改称α卡口之外,其他的,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