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味觉审美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美食活动融工艺、雕刻、书法、绘画、园林、盆景、音乐、歌舞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升华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
四 永恒的审美形式
作为文化现象的审美,还是一种生命现象。
与生命的不可抗拒一样,审美也是不可抗拒的。与生命的不息躁动一样,审美永远跃动着、充溢着不息的活力。审美力,这是人类生命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表达。
在多彩的审美世界中,那些与生命的本源结合得最为密切、最能体现生命感性意义的审美形式,总是占有显著的地位。尼采说:“美在什么地方,在我必须以全意志去意欲的地方。”而人类最根本的意欲又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食欲和性欲了。 因此,味觉审美这一被人看作带有更多感性和功利性的审美活动,理应有着更重要的位置。
提出审美的生命力性质,并不是否认审美的精神层次、心灵层次。而只是说,审美并不局限于艺术沙龙,与生命最接近的味觉审美,恰恰是人人都能感受的最普遍的审美形式,而且也是一种永恒的审美形式。
1、人类生命意识中的审美化倾向,最大量地体现在味觉审美之中。
从根本上看,审美是人的生命欲望的合理满足,人生通过审美而获得意义。味觉审美的要求,则是最直接、最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欲望。味觉审美几乎平等地钟情于每一个生命个体: 人们一方面满足了生理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得到基本的愉悦。对于缺少其它审美活动的人来说,这种基本的愉悦是尤为珍贵的。
2、作为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味觉审美具有超越于其它审美的普遍性。
人类审美机制的形成,既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是一种先验的能力。把对象和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个体经验的产物,又是历史的沉淀。
那么,经验又是从何而来呢? 尼采说:“一切经历物是长久延续着的。”经验来自人的经历。人们的生活经历各各不同,人们的审美经历同样各呈异态,由此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然而人们只有一种经历是共同的、相似的,这就是饮食的经历。也许人们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由于经历不同形成不同的趣味,但人们在味觉审美的经验方面,在追求味觉审美的欲望方面,总是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因此,唯有味觉审美,对人们才能最终摆脱主体不同经历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3、味觉审美采取的形式,与其它审美相比,是最为大众化的。
审美总是有条件的。一个缺少音乐修养的人,很难接受交响乐的美感;一个不懂书法艺术的人,对再好的书法作品也不会产生兴趣;文盲不可能读小说;舞盲当然也不会欣赏舞蹈,等等。即使对极为普通的自然美,有些人也往往视而不见。因此,一个人进入审美状态的条件,有时候是十分苛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可是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味觉审美的领域,情况就起了变化。在这里,审美的种种条件几乎不再存在,审美的个体差异虽然没有消除,但差距缩小了。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以至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以及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等等都不同的人,在味觉审美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很容易找到相同或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