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想拉尿,检查不是尿路感染.(按尿路感染治疗也没用).不知道还要检查什么.哪位当医生的帮我出出主意.谢谢了.
中医将尿频列为“肾虚”的症状之一。当人的体质下降时是容易出现尿频现象.体质下降出现尿频问题是出在膀胱张力上。膀胱是由平滑肌组成的空腔容器,它的作用是储存尿液,它本身有很好的伸缩性。当尿液达到一定量,其产生的压力超过膀胱的耐受程度时,人就有了尿意,需要排尿。当身体素质下降时,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下降,膀胱平滑肌的肌纤维张力也出现了下降,使得膀胱的伸缩性降低。当尿液积到的量并不比过去多时它所产生的压力已经和以前相同,这就有了排尿的需求,出现尿频。
如果尿频出现时,每次排尿的量并不多(尿路感染除外),就是上述原因引起的。如果出现尿频而且尿量也很多,就要警惕糖尿病、早期尿毒症等情况的可能了,此时,就应该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
一般引起尿频的原因较多,大概有以下几种:
1、尿量增加: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由于进水量增加,尿量也会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
2、炎症刺激: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在炎症刺激下,可能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等。
4、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5、精神神经性尿频。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详细检查明确原因,针对性进行有效的治疗。
其他原因:
1.尿道及季节因素:
如尿频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时无痛苦表情,也无其他症状,首先要考虑局部因素,如尿道口发炎,包皮过长,或蛲虫刺激阴部等。此外,季节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现象。
2.饮食性多尿:
如尿频同时每次尿量多,而无其他表现时,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欢喝茶的人多发生。
3.神经性尿频:
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趋势,尿化验检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症引起。
4.泌尿道炎症:
如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发热,应考虑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检.查显微镜下可查到脓细胞或大量白细胞,严重时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需抗菌素治疗。
5.特殊疾病:
如尿频伴尿量多,同时有口渴多饮、多么、消瘦的情况,应注意检查尿液,如尿内含糖则应考虑糖尿病,如尿内无糖而比重低则应想到尿崩症。
尿频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炎症引起,以抗感染为主,因蛲虫所致给予驱虫。单纯饮水量过多适当控制进水量等。除此之外,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勤洗澡换衣。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35597.html
你这是“神经性尿频”,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疾患,完全由精神因素引起。
转贴:
神经性尿频医学上也称为场景性多尿症,完全是由不良精神因素造成的心理性排尿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开始往往由有意识的憋尿而诱发,如有些人外出办事或乘车,因怕小便,总要不断地去厕所排尿,但是越这样想,尿的次数就越多。有的人看到别人上厕所,就想自己也应去排尿,甚至听到流水声就产生尿意,以致内心紧张形成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见“景”生情,紧张焦虑,产生尿急或遗尿,严重时会尿到裤子里。诸如此类情况发生一次后便会格外注意,产生恐怕尿裤子的思想负担,越惧怕越焦虑产生的症状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弊导思维,病由心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精神性(心理性)的尿频。那么,如何克服心因性的排尿功能障碍呢?您可采用以下办法自我调治。
放松思想,转移注意力,保持心理平衡集中精力办一件事,让思想根本顾不上想排尿的问题,有时有很好的效果。但不忙时又会有反复,这就要长期坚持不怕、不理、不紧张的信念,一切顺其自然。
体育锻炼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泌尿激素的产生和尿液的泌出,全神贯注地锻炼,不仅能消耗一定的体力,还能使排尿的注意力得以分散,使尿频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骨盆底部肌肉功能的锻炼长期做提肛锻炼,每次不少于50次,每天睡前,晨起前和午休时都可以做。具体做法是,用力抽动肛门、会阴部和小腹部的肌肉,以增强膀胱排尿的神经调节功能及括约肌的功能。
自我排尿训练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白天不管有无尿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如每2小时一次)“定时排尿”,时间一到不管有无尿意都要及时排尿,排尿时间不到,即使有尿意也要忍耐一会儿到时间再排尿,这样可锻炼膀胱的储尿功能。
药物治疗药物是辅助的治疗办法,症状严重时,可服用抗焦虑镇静药,如安定类,但时间最好不要太长,以防产生药物依赖。
要看尿多不多.尿多要注意糖尿病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尿少要排除尿路感染,(要由医生排除!)如果再没有问题就不要挂在心上不要管它就会好的
你多大了?是不是前列腺炎?总是有想尿的感觉。
照你说的那样可以排除泌尿系统的感染~~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你这属于肾虚的一种~~中医肾虚有肾阴.肾阳~肾气虚之分~~建议你可以找个中医师给你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