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大规模从事商业和奴隶贸易。其间,奴隶贩子广泛推行拍卖方式,使奴隶拍卖风行一时。16世纪,各国的商业拍卖迅速兴起,并且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拍卖机构。1556年,法国根据一项法令成立了首家官办的“法庭拍卖机构”,用来经营对死刑犯遗产的估价和拍卖业务。17世纪,欧美国家的拍卖业开始进入极盛时期。此时,从英国伦敦到德国汉堡,从奥地利维也纳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直至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功能齐全的新型拍卖机构大量问世,悬挂独特的拍卖标识��蓝白方格拍卖旗的门店随处可见。
17世纪初,随着英国、荷兰、法国相继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带有美国的拍卖也逐渐兴起。到18世纪,英国的拍卖业由于帝国的强盛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拍卖场上,无论被拍卖的是什么都被看作是一件拍卖品,人也不例外。伴随着席卷全球的拍卖热,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听到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个名字。近年来,那些举世瞩目的重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几乎全被这两家最大的拍卖行所垄断。这两家总部设在纽约和伦敦的拍卖公司无论是资历、规模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同行。它们每年拍卖的各种艺术品达几十万件,超过世界拍卖总量的一半,各自的营业额均已超过10亿英镑,凭着雄厚的实力,把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当今世界的拍卖市场属苏富比和佳士得所有,也丝毫不过分。
世界上大概有800多家拍卖行,藉由美观的拍卖目录与微妙的姿态,向画商与收藏家拍卖二手艺术品,抽取拍卖成交价十分之二的佣金,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市场。相对于画廊,一般拍卖会不推出仍未出名的艺术家,使得拍卖品常常属于已被接受的派别。至于现代艺术,从70年代起才被纳入目录,如著名纽约私人收藏者罗伯特·史库尔(robertscull)于60年代建立现代艺术的重要收藏。因史库尔了解到现代艺术有了固定的公共市场,所以于1973年以800万美元的总价拍卖一批战后的艺术品。
苏富比、佳士得、伯罕斯与飞利浦是现在国际拍卖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创于十八世纪的苏富比(1744)与佳士得(1766)操纵全球艺术市场的百分之四十,堪称最近两百年最具影响的拍卖会。苏富比的创立者萨缪·贝克(samuelbaker)于1744年3月首次推行画本拍卖。萨缪·贝克过世后,苏富比家族管理拍卖公司,以版画、奖牌与硬币等范围来强调苏富比的重要性。当苏富比于1917年搬到伦敦较为时髦的邦德街(boundstreet)时,绘画与其他美术已经大大胜过画本与著作权的交易,反映将来市场转变的趋势。例如:1958年的哥德史密斯(goldsmith)拍卖,推出七幅极美的印象派画与现代画,被邀请者除了许多画家以外,也有邱吉尔夫人与作家毛姆等名人,是整个拍卖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塞尚《穿红背心的少年》的落槌价大大突破了拍卖画的纪录。 佳士得公司自从进行美术拍卖,便成为高级社交场合(georgiansociety)的聚会地点。另外,詹姆斯佳士得(jameschristie)对待汤玛斯戚本德(thomaschippendale)、汤玛斯根兹博罗(thomasgainsborough)等艺术家如同好友,给予他展览的机会。佳士得主导十八、十九世纪的主要拍卖,例如佳士得曾经与萨琳公主讨论罗伯特·沃尔浦尔(robertwalpole)绘画收藏的价格,把绘画纳为俄国隐士博物馆的收藏。近年的拍卖,则以华卡索的《梦》与梵高的《嘉舍医生的画像》的售价最受人注目,后者于1990以3000万美元的金额打破了所有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