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确信,未来类似的撞击会越来越多。”龚建村说。
体积较大的空间碎片,即使在寿命到期的时候,依然会对人类构成威胁。1997年1月22日,一个火箭的燃料储罐再入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陨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1978年1月24日,前苏联带有核动力的雷达卫星在加拿大西北上空解体,500多块带有放射性的碎片,撒落在800公里长的地带上,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20世纪80年代,空间碎片的威胁受到关注,当时曾有科学家估计,如果任其发展,再过数十年将会发生“雪崩效应”。都亨对此进行解释,“空间碎片数量过多,相互之间撞击的频率增大,从而产生更多的碎片,这个过程循环下去,就像滚雪球一样,十分可怕。”
近年来空间碎片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仅10厘米以上碎片,平均每年净增200个。科学家估计,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100年后,空间碎片的数量将比现在增加一个数量级,数百年后航天器将无法在空间生存。
“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不幸在太空上演
空间碎片,专指人类在太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及其衍生物。
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与应用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了空间碎片的几种来源:
——完成任务后的卫星以及运载火箭末级直接成为空间碎片;
——火箭剩余燃料、卫星高压气瓶中的剩余气体、未用完电池,都可能因为偶然的因素爆炸,而产生难以计数的空间碎片,至2003年人们共发现了170余次爆炸,将近一半的碎片因此而来;
——固体火箭燃料中添加了铝粉,燃烧产生的氧化铝向空间喷射,形成太空“沙尘暴”;
——用液态金属钠钾作为冷凝剂的核动力卫星,卫星失效后冷凝剂向外泄漏的小液滴产生了小碎片;
——航天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名副其实的太空垃圾,和平号空间站的垃圾就直接被抛向太空;
——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遗弃的扳手、手套、摄像机灯等物品也成为空间碎片;
——空间碎片使航天器表面材料退化、剥落,成为新的空间碎片。
开展空间活动时间较长的美、俄两国,所产生的空间碎片约占总数的45%和48%,我国产生的约占1.2%。